文/余嘯波
新刑事訴訟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公訴工作貫徹實施新刑訴法,內容多、任務重、要求高,必須全面評估形勢任務,深入思考應對之策。
新刑訴法修改條文半數以上涉及公訴工作。歸納起來,對公訴工作影響較大的,主要是:
辯護權保障的強化。集中體現在審前階段:一是法律援助訴訟階段提前,強制辯護對象和委托辯護主體范圍擴大,犯罪嫌疑人從訴訟初始就有望獲得律師幫助。二是辯護律師會見不受監聽,且一般案件不必經批準,會見時可以了解案情,審查起訴階段可以向嫌疑人核實證據。三是偵查階段律師可向辦案機關了解案情,提出意見,審查起訴階段可閱看全部案卷,更全面掌握辯護信息。四是辯護律師有權對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行為提出申訴、控告,權利救濟渠道更為明確、具體和有效。
證據規則與制度的嚴格。法律對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則、程序和公安司法機關的職責得以明確,尤其是非法證據排除形成相對獨立的庭審程序機制。然而,證明責任集中于檢察機關,“證據確實、充分”標準涵蓋證據裁判、程序合法和主觀裁量三重要求,案件事實成為客觀性評價與主觀性評價、真實性評價與合法性評價的統一,定罪的證明要求更為嚴格。
審判程序與制度的完善。如:在庭審內容上,量刑庭審程序法定化,列為相對獨立的庭審內容。在庭審方式上,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等規定更為具體,直接言詞原則進一步體現。
特別程序的增設。刑訴法在傳統的定罪量刑之訴外,增加沒收財產之訴和強制醫療之訴兩種新的刑事訴訟程序類型,檢察機關承擔著提出訴求、支持訴求和監督執行的職責。
新刑訴法為公訴理念的轉變、公訴改革的深化、公訴質量的提升以及公訴人才的培養等既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形成了現實性挑戰,從總體看,挑戰十分嚴峻。
辯護權保障的強化對公訴工作的挑戰。公訴辦案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訴訟優勢”削弱。一是公訴人對案件情況的了解將晚于辯護律師。辯護律師調查取證、了解案件情況、發表訴訟意見,已提前至偵查階段,而公訴人通常在案件移送起訴后才了解案情。二是公訴人對案件信息的掌握不及辯護律師全面。辯護律師閱卷可以與公訴人同時、同范圍進行,公訴人掌握的案件信息,辯護人同樣掌握,而辯護律師所掌握的情況,除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因精神病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外,均有權保密,沒有向公訴機關公開的義務。三是訴訟隱患難以修復。在辯護律師與公訴人同步閱卷的情況下,諸如取證的瑕疵、偵查的違法等問題同步展示給辯護律師,公訴人通過事后“補正”方式消除訴訟隱患的困難加大。
審查難度加大。因辯護律師調查取證的角度、深度和態度等不同于公安司法機關,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在訴訟過程中的供述、陳述可能出現差異,甚至出現變供、變證、翻供、翻證,增添公訴人復核證據的復雜性。
“維權”任務增加。辯護律師的權利內容更為明確、具體,保障途徑更為順暢、多元,其合法權利受侵害時的維權訴求將更為強烈。然而,辯護律師權利運作規則和監督機制尚不健全,少數辯護律師利用行使辯護權通風報信、混淆視聽,干擾正常訴訟的狀況可能多發,這對公訴人的客觀公正立場和“平和、理性、文明、規范”執法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是更嚴峻的考驗。
證據規則與制度的充實對公訴工作的挑戰。新刑訴法對證據規則和制度的修改,給公訴辦案工作帶來的影響,涉及理念、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
證明理念的調整。訴訟證明的起點是“材料”而非“事實”,證據與定案依據明確區分開來,任何起訴證據未經法庭調查均無預決證明力,對各種證據審查、判斷和認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其次,由于有罪的證明責任主體是檢察機關,法院訴訟立場更為中立,檢察機關責任明顯加重。對公訴人職業道德和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審證方法的更變。如:對鑒定意見審查判斷方法的適應,特別是對如何發揮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審查判斷鑒定意見中的輔助作用,目前尚缺乏實踐經驗,需要探索。
“排非”責任的落實。審查起訴階段排除非法證據職責較明確,但欠缺保障措施。突出表現在:一是對涉嫌非法取證的,檢察機關僅能要求偵查機關“作出說明”,法律未給于調查等授權性規定;二是檢察機關發現取證違法的途徑主要依靠閱卷,信息來源相對狹窄,由于訴前發現取證非法、訴后證明取證合法的途徑、制度缺失,審查起訴中對非法證據的鑒別、排除困難較多。
審判程序與制度的完善對公訴工作的挑戰。新刑訴法關于庭審制度的諸多規定,凸顯了以法庭審理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格局的立法精神,公訴工作的任務和要求也相應發生變化:
公訴任務增加。一是簡易程序案件公訴人全部出庭,基層院將增加60%以上的案件出庭數量。二是基層院辦理外國人犯罪案件缺乏經驗和相應制度保障,案件敏感度高,仍需較多投入。三是在大多數案件中,除對指控犯罪承擔完全的證明責任外,還要對量刑情節以及量刑建議負責調查、核實并承擔部分證明責任。四是在疑難復雜、有影響案件中,除審查案件外,還要參加庭前會議,要對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及保障、證據合法性調查等進行工作協調、風險預判和預案設計,以確保庭審效果。
公訴難度加重。一是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可能帶來證據內容的當庭變化,拒不出庭又可能導致部分證據不被采信,案件變數增加。二是對證據來源合法性問題如準備不足、應對不利,不僅導致證據被排除,也將影響案件效果,放大輿情風險。三是由于對法庭詢問和證據合法性調查的庭審應對經驗不足,一定時期內公訴人當庭的掌控能力、應對技巧和心理素質等將受到全面考驗。四是辯護人提前介入且可自行調查,庭上出示新證據的可能增加,公訴人預料不及、難以應對的情況會頻頻發生。
新刑訴法為公訴理念的轉變、公訴改革的深化、公訴質量的提升以及公訴人才的培養等既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形成了現實性挑戰。
工作機制調整。如:出庭數量、質量和內容要求的變化,將“倒逼”審查起訴工作機制和模式作出新的調整。
特別程序增設。刑事和解從實踐情況看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花費精力大、辦案時間長、救濟手段少、執行規范缺、處置效果不理想、容易引發“以錢贖刑”質疑等,影響探索實踐的熱情。財產沒收程序與強制醫療程序又均系全新的制度,程序上待細化,實踐中需探索,可能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未卜不明。
重點是要抓好更新執法理念、加強學習培訓、改進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提高能力水平等工作。
更新執法理念,適應新法要求。一是強化人權保障理念,著力應對“三手”。即面對辯護律師,要弱化“對手”意識、適應“先手”變化、樹立“攜手”理念。二是強化證據合法理念,做到“三個更加重視”。即在重視證據真實性的同時,要弱化口供依賴,強化證據補強與印證,更加重視對言詞證據獲取合法性的審查,更加重視客觀證據的收集和固定,更加重視庭審對證據合法性調查的預判和應對。三是強化訴訟監督理念,抓好“三類問題監督”。即抓好對侵犯訴訟權利問題的監督,抓好對偵查取證行為合法性問題的監督,抓好對羈押必要性、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合法性等新領域問題的監督。四是強化辦案效果理念,做到“三個正確把握”。即正確把握輕微刑事案件處理的政策要求,把矛盾化解納入訴訟目的范疇;正確把握檢察機關的角色定位,既不能消極、抵觸,也不能替代、包辦;正確把握當事人意愿對訴訟結果的影響,防止以民代刑、以錢贖刑。
完善工作機制,打造“一體化”平臺。一是以“兩專人”、“三集中”為抓手,實現簡易程序案件辦理“一體化”。即對內優化“簡案專辦”,改進辦案管理,使“專人審查”與“專人出庭”協調配套;對外優化訴訟模式,力求偵查環節集中移送起訴、檢察環節集中起訴、審判環節集中庭審、宣判順暢銜接。二是以介入偵查、引導取證為抓手,實現重大案件取證工作“一體化”。三是以細化和完善庭前會議機制為抓手,實現庭前與庭審“排非”工作“一體化”。四是以刑事和解為抓手,實現檢、調工作“一體化”。五是以強化內部銜接為抓手,實現公訴與案管、偵監、監所檢察等部門信息共享“一體化”,避免因信息滯后形成工作被動。
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成效。一是促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最大化。充分運用政策法律,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提高簡易程序適用率,通過繁簡分流,提升辦案效率。二是實現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制度化。三是做到證據審查深入化。確保證據的合法性與證明力,避免“帶病起訴”。四是推進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常態化。五是促進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有效化。
強化自身建設,提高能力水平。一是加強公訴隊伍專業化建設。二是加強辦案工作指導。三是深化公訴業務培訓。四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