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 春 130012)
任何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都需要一定的話語來表達。“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是受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就有什么樣的話語體系。”[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主要是在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關于文化建設的表述當中,經過理論發展與深化、理論整合與創新而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其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構成過程中,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富有奠基性意義;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強以“四有新人”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富有開創性意義;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建設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內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富有創新性意義;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富有戰略性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建設思想則富有實踐性意義。這些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不管從理論提出到理論發展,從理論深化到理論建構,還是從理論整合到理論實踐,這些不同階段的理論思想之間都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相互整合,構成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理論核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獨具的理論特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關于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屬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所獨具的理論特色。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體現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理論特色的新觀點、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這個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先進特色、民族特色、和諧特色、時代特色的建構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先進特色,就是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與時俱進,堅持開放與傳承,堅持整合與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西方先進文化,不斷豐富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話語體系。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價值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三個面向”的原則,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保持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重要價值導向。“三個面向”的重要價值導向是建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新觀點。
先進特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價值目標,它的形成與發展孕育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從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的思想到黨的十五大關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論述,都是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石;從黨的十六大關于中華優秀文化是熔鑄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傳承基因的重要論述到黨的十七大關于如何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全面理論闡釋,都是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開放與傳承;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是民族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思想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思想的表述,都是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整合與創新。上述的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都是我黨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而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這些思想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構想開啟了理論的端緒,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的理論資源。
“三個面向”原則為我們指明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價值導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三個面向”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重要價值導向,表明了建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新觀點。
那么,如何將新觀點貫穿到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先進特色建構過程當中呢?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就是說,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先進特色的建設要處理好三種關系:即構建人民的精神家園,需要面向世界,處理好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兼收并蓄的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面向現代化,處理好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之間傳承圖新的關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面向未來,處理好祖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適應關系。
所謂民族特色,就是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要體現中華民族的意志,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要體現中華民族的風格,要體現民族氣魄,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無疑是建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民族特色的新精髓。
民族特色就是發揚民族精神,讓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成為一個國家文化建設所追求的導向和目標。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文明進程中的文化沉淀,并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傳至下一代,在這種文化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不僅以此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而且藉此作為評判其他事物的標準。這種非制約性的社會意識形態、民族精神,已內化于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之中,外顯于一個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質之中,并體現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之中。
我們知道,當今社會形勢復雜多變,個人自由主義和價值相對主義思潮日益盛行,消費至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時期,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就很可能被西方文化思想所同化,被西方思想文化所“認同”,這樣,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促進中華民族復興,全面提高全國人民的文化素質、精神素質和政治素質的前提。
那么,如何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呢?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兩個方面指出了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路徑。第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群眾搭建文化發展的舞臺”。就是說,文化的發展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沒有真實的生活對文化發展的浸潤,任何文化形式都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揚群眾的自創精神,“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才能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核中發力,從而外延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形式創新上來。第二,要重視群眾文化權益的實現。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同時,鼓勵人民的文化自創精神,需要搭建能夠使文化權益得到真正實現的制度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即“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目前,中國文化產品供給主要是政府主導、政府提供,并沒有真正地從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出發,來自于群眾自身創造的文化產品并不是很多。因此,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所謂和諧特色,就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2]建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和諧特色,就是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過程中,能夠積極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所需要的 “三個堅持”原則,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實際上,“三個堅持”原則構成了建構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和諧特色的新思路。
和諧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發展導向。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建設。胡錦濤同志在云南考察時強調指出;“要樹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特別是要宣傳和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3]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導向是建設和諧文化。“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命題正式寫入黨的報告,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那么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指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原則。即從上而下的文化建設,不只是從上而下灌輸的思想教育,更需要來自人民群眾中的民族創造活力。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才能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也就是說,只有多創造出讓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只有創造出滿足百姓精神需求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只有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具有發展價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和諧特色。可以說,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三個堅持”的原則,是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和諧特色建設的理論著力點。只有依據這個著力點,和諧文化才能夠成為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不斷完善的發展動力。
所謂時代特色,就是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要適應世界多級化的發展趨勢,適應世界多元化思潮帶來的沖擊,適應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所以,要包容多樣、推動創新、敢為人先,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體現出的時代特色之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倡導”,塑造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時代精神氣質,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內涵不懈追求的理論結果,顯示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敢為人先的理論創新氣魄,是對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時代特色的新提法。
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社會主義國家成立至今,各種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在不斷深化,但是,綜觀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還比較少,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而中國共產黨人卻知難而上,從理論上不懈地探尋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深知,只有在社會中形成一個大家能夠認同的價值觀理念系統,國家的政治系統和社會系統才能得到雙向聯動的運行與發展,從而促進社會自身內在運行環境系統的發展、變化。因此,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理念能否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能否繼承與創新,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直在進行不懈的理論探索與理論追求。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到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思想;從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體現的理論體系的初步構成,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引領中國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思想陣地的理論拓展,最后到黨的十八大又一次與時俱進,用“三個倡導”塑造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時代精神氣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與一系列的理論發展中,都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堅定性,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智慧。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去繁從簡,再次凝練,提出了“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的堅硬內核。可以說,高度簡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是對于當今理論界熱烈討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的明確回答。“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其理論意義在于,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明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在邏輯構序。可見,中國共產黨已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到了新的戰略高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打造了創新基調。
那么,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被人們廣泛認知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了總體性的建設思路。第一,在青少年中開展信念教育。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抓好青少年的信念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認可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深入開展社會誠信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4]公民素質的提高與否與人的生存環境健康程度息息相關。因此,人的生存環境健康程度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重要場域。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會建設中,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思想的價值邏輯凝結著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思想的智慧,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體現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理論特色所需要的新觀點、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這“四新”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先進特色、和諧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重要理論內涵。由此而知,加深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思想的價值邏輯的理論認知,對于增強文化創造活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張國祚.中國話語體系應如何打造[N].人民日報,2012-07-11(07).
[2]光明日報理論部編.和諧文化建設專家談 [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3]胡錦濤.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利益問題,大力促進各民族其同繁榮發展[N].人民日報,2006-05-16(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