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海明 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主任
貪欲是人的本性之一。一部人類歷史,無非是一部人的智慧創造與行為規范的歷史。行為規范,是把人性中惡的東西關進籠子里,不讓它們禍害社會。對于擁有權力的人來說,人性中的貪欲更容易膨脹。所以,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約束人的貪欲活動,從未停止過。通常,我們把權力者的貪欲稱作腐敗。把權力關進籠子,旨在遏制腐敗。
千百年來的反腐歷程告訴我們,反腐不是空中樓閣,單靠行政措施的制約。反腐亦要潤物細無聲,這就是靠文化的力量,傳達抵制腐敗的聲音,孤立腐敗者,限制腐敗現象的蔓延。
儒家倡導的“修身、治國、平天下”,作為士大夫的行為準則,至今仍未過時。我們談論這個行為準則,多從倫理規范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真正站在文化角度來理解反腐的并不多見。尤其當下,反腐變成了紙上文件和一句口號,雖然這樣的口號誰都能喊,至于言行是否一致,未必好說。
反腐,需要社會性的反腐倡廉環境,需要專門的文化土壤。培育反腐的文化土壤,一要借鑒古人的反腐格言,從中汲取有益的文化營養;二要創新,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反腐文化。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特殊力量。先哲提出的“仁、義、廉、恥”觀,言簡意賅,能滲透到每個人的血液里,使其成為為人處世的精神指南。今天的反腐新聞和反腐讀本,算得上汗牛充棟了。真正有文化含金量的反腐理論,包括名言,究竟有多少可以世代流傳,恐怕不大好說。
文化貴在創新,反腐文化亦然。創新說說容易,做出真金白銀的文化產品,還需集納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培育反腐的文化土壤,至少包括日常生活、專門教育、公益廣告、曲藝節目和腐敗制度的創新。
有人會說,反腐敗是政府的事情,和我們何干?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只能助長腐敗現象的蔓延。反腐宣傳無處不在,最有效的反腐文化,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介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各級黨委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食堂,包括高檔酒店,能不能訂制專門的碗筷,重復利用餐具的有限空間,創造反腐宣傳平臺?通過具有藝術品位的圖案,通過印制反腐故事、格言,讓那些公職人員端起飯碗,接受反腐熏陶呢?還有人們愛玩的紙牌,在撲克上印上反腐連環畫,正面的典型和反面教訓,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向公眾灌輸反腐理念。可以涉及專門的反腐臺歷和掛歷,以警言警句讓公職人員日省其身。可以有償征集反腐短信,通過短信大賽的形式,調動民間智慧,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反腐短信文化?如果能定期結集出版經典的反腐短信,說不定日后將為當代反腐文學添磚加瓦呢。
反腐文化還離不開專門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教育機構。《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都是很好的教育范本。一個家庭,不論貧富,作為父母從孩子年幼期便有義務告誡他們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不良的社會現象,包括腐敗行為。諸葛亮教育子女“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顏氏家訓》在其三十六“官箴”中,顏希深以“公生明,廉生威”為家訓,束己治家。正是有如此嚴謹的家庭教育,顏氏家族才得以垂名青史。反觀我們今天的一些家長,唯恐孩子吃虧,唯恐孩子不懂錢財的重要性,看似精明的家庭教育,實在把孩子推向了玩火的邊緣。
當代社會,廣告文化大行其道。反腐文化,也不該放棄這塊陣地。電視廣告、廣播廣告、報紙廣告和互聯網廣告,包括路牌廣告,以及中國的橫幅文化,都可以非常藝術地傳遞反腐理念,影響公眾的思想。
元代的《竇娥冤》等戲曲,這些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通過揚善懲惡,教育人們明辨是非。相聲、小品和戲劇,其實都是很好的反腐敗平臺。社會主義文化不是歌功頌德,而在于弘揚正氣,改良社會。相聲小品的委靡不振,是曲藝作品遠離生活、明哲保身的寫照。長此以往,是對傳統曲藝的自戕。
反腐文化還包括制度文化的創新。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的腐敗現象也是如此。懲治腐敗,需要對癥下藥。好的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可以被借鑒。在這方面,我們的建樹還不多,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如果以上五個方面的反腐文化均能出類拔萃,中國的反腐文化土壤自然不再貧瘠,對反腐敗的助推力也不可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