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劍,王 勇,周發明
(四川省雷波縣畜牧局,四川 雷波 616550)
長期以來,雷波縣本地黃牛主要以本品種自然交配繁殖為主,牛體格矮小,生長緩慢,產肉率低,經濟效益低,為改變這種現狀,加快改良步伐,提高養牛經濟效益,本縣從2001年起引進了西門塔爾牛細管凍精人工授精技術。近期,筆者等人在雷波縣錦城鎮進行了F1代西雜公牛與本地黃牛公牛的育肥對比試驗,現報告于后。
1.1 供試牛選擇 在雷波縣錦城鎮選擇14~16月齡F1代西雜公牛5頭,體重在151.3~196.4kg;14~16月齡本地黃牛公牛5頭,體重在102~131.3kg。牛只要求健康無病,性情溫順。
1.2 試驗分組和試驗期 本試驗以西門塔爾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公牛為試驗組,本地黃牛公牛為對照組。試驗分為預試期和正試期,預試期7d,期間對試驗牛進行編號、分組、驅蟲;正試期為150d。
1.3 飼養管理 兩組牛的飼養管理條件相同,采用放牧與舍飼相結合。本著“先粗后精、定時飼喂”的原則,每天每頭牛補飼精料1kg,日喂精料2次,青粗料自由采食。專人看管,混合給食,每日飲水2~3次,早飼完后刷拭牛體。
1.4 育肥牛日糧 精料由玉米65%、麥麩20%、米糠12%、鈣粉1.5%、添加劑0.5%、食鹽1%組成,青粗飼料由青草、稻草和玉米秸組成。
1.5 測定項目和方法 試驗牛每月進行一次體尺、體重測定,每次測定均在早晨同一時間空腹進行。育肥期滿后屠宰試驗牛,測定其屠宰率、凈肉率等指標。宰前24h停止喂料,10h停止喂水。
2.1 增重 F1代西雜公牛與雷波本地黃牛公牛相比,全期多增重52.7kg,平均日增重多0.351kg,差異極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牛增重效果比較 kg
2.2 飼料報酬與成本核算 根據試驗記錄,每頭牛每天采食精料1 kg;青粗料的采食量,西雜牛高于本地牛,西雜牛頭平每天采食25kg,本地牛頭平每天采食19.8kg。兩組牛所消耗的精、粗料成本分別按市價核算為每千克1.2元和0.2元,每千克增重的經濟效益按10元計算。西雜牛每千克增重可收益2.89元,而本地黃牛僅收益0.09元。說明西雜牛比本地黃牛的育肥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見表2。

表2 飼料消耗與經濟效益比較 kg、元
2.3 屠宰測定 試驗期滿進行屠宰測定,西雜牛的屠宰率為54.9%,凈肉率為43.95%,胴體產肉率達80.06%,肉骨比為4.01;本地黃牛的屠宰率為46.8%,凈肉率為36.71%,胴體產肉率達78.43%,肉骨比為3.64??梢?,西雜牛比本地黃牛的屠宰率高8.1個百分點,凈肉率高7.24個百分點,肉骨比高0.37。見表3。

表3 屠宰測定結果 kg、%
3.1 屠宰性能 試驗表明,F1代西雜公牛的育肥效果明顯大于本地黃牛公牛,F1代西雜公牛不僅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而且經濟效益高。通過雜交改良,牛的個體明顯增大,月齡基本相同的F1代西雜公牛比本地黃牛公牛重57.5kg,提高了46.9%。相同條件下育肥150d后,西雜牛體重比本地黃牛重110.2kg,提高了54.9%;西雜牛的屠宰率和凈肉率也明顯高于本地黃牛。因此,用西門塔爾牛細管凍精冷配技術改良本地黃牛,其雜交優勢明顯。
3.2 增重情況 根據試驗記錄,兩組牛在前3個月增重快,后2個月增重較慢。主要原因在于前3個月處于秋季,氣溫適宜,飼草飼料豐富,而后2個月處于冬季,氣候寒冷,青飼料相對較少。因此,肉牛育肥以春秋兩季適宜,同時要保證飼草飼料的質量,嚴格按強度育肥的飼養管理要求定時、定量供給飼料,這樣才能保證育肥效果。
3.3 飼料利用率 F1代西雜公牛比本地黃牛公牛的耗料量多,飼料轉化率高,經濟效益相對更高。本地黃牛若能減少精料量,充分利用本地草山、草坡及秸桿資源,發揮其放牧采食性能,也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