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OBSERVER年似水
泡沫并非虛擬經濟的專利,實體經濟里照樣存有。擠掉實體經濟中的泡沫,才是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的“題中應有之義”
無論是出于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還是為了警示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高層都號召人們要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礎。但是,什么叫實體經濟?在當下中國,虛實經濟到底是一個什么關系?卻似乎并沒有正面的權威解讀。只是按照人云亦云的“想當然”,人們把金融和房地產業排除在實體經濟之外。接著順理成章的,就把振興實體經濟理解為“打壓”一下金融和房地產業。
這難道是高層號召的本意嗎?對此,我一直不以為然。在我來看,所謂夯實或振興實體經濟,是針對擠掉經濟生活中的“泡沫”而言的。虛擬經濟中有泡沫,實體經濟中難道就沒有泡沫了?擠掉泡沫才是正理,而不是一股腦兒橫掃掉那些看起來像是“虛頭八腦”的東西。
此話怎講?不妨借鑒一下革命導師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細胞形態——商品的分析方法,來透視一下所謂的“經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馬克思畢其一生,就是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但對資本主義這么一個龐大有機體的認知,又是從哪里開始的呢?是從商品,是從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兩重性”開始的。究其實,在產品轉化為商品以后,基于商品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整個經濟形態就是市場經濟,而不論被貼上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標簽。商品的兩重性,必定會延展為經濟的兩重性,這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對立統一。
多年以前,筆者曾有一段戲言,說的是任何實體經濟一定的總量、結構和比例,在商品貨幣條件下,必然會在虛擬經濟的形態上,表現為一定資金的存量、分布和流動。其間的關系,恰如太陽和路燈底下的人,必定會有光環“如影隨行”。
就像一個硬幣有其兩面,一個完整的經濟形態,必定是實體和虛擬的對立統一體,看似矛盾的兩方面相反相成,缺一不可。把金融看作“虛擬經濟”,只是和所謂的“實體經濟”進行比較分析的需要,或只是在理論抽象中才能顯示其價值。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沒有人去沒事找事地作這種無謂的區分,并加諸好惡褒貶的主觀評價。
人們照鏡子,當反射形成的影象和人們的經驗一致時,并沒有人認為鏡子會有什么問題。只是當這種反映脫離正常的比例關系時,才引起人們的質疑和不滿。當然,我們知道,這時的鏡子不過是“哈哈”而已。所謂的泡沫,正是這種“哈哈鏡”所表征的失衡。當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大大超過經濟正常運行所需的倍數,必然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當高檔商品房的供給,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的購買需求,必然的結果就是高空置率和隨時可能被戳破的樓市泡沫(順便說一句,“人的城市化”必然會帶動房地產業的發展,只不過重心將會落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安居房上);同樣道理,當國外需求下滑、國內需求不振,在既有巨大產能基礎上再盲目追加投資,必然的結果就是庫存積壓增加、生產能力放空,銀行形成壞賬、企業效益下降。
泡沫并非虛擬經濟的專利,實體經濟里照樣存有,生產過剩就是實體經濟里的泡沫。問題不在姓“實”還是姓“虛”,問題在于要扎扎實實地擠掉脫離了正常比例關系或供求關系的“泡沫”。設問為實體經濟正常運轉所需的金融業是姓“虛”還是姓“實”?既可姓“虛”,更可姓“實”。因為沒有金融的組織和配置,所謂的要素資源就是一盤散沙,所謂的實體經濟就會潰不成軍。再設問超過合理需求的工業制造是姓“實”還是姓“虛”?既可姓“實”,更可姓“虛”。因為過剩的生產是在追求無法實現的價值,玩的是損人不利己、自欺欺人的“虛功”。
從老祖宗那里流傳下來,我們就不太愿意接受工商業,“以農為本”才是正宗。接著,既然只有生產才真正創造價值,而流通不過是生產創造價值的轉移或再現,那我們又何必大力發展服務業呢?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實恰恰是,三二一排序的產業才是高級化的結構,這樣的經濟才是最發達的經濟。
從制造經濟到總部經濟,從現場購銷到網上交易……甚至從工業強國到金融帝國,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看到的一切長足的發展,似乎都是在驗證著實中有虛的大現實、由實入虛的大趨勢;更重要的是,虛實一體的大融合,以虛帶實的大潮流。這恐怕就是規律,違拗不得的。我們始終要保持清醒頭腦的,正在于科學把握虛實之間的比例關系,既不要一味向虛,釀成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禍,也不要一味拘實,自我封殺提升發展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