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報道不應以領導出席為準
30年前,中央就曾出臺改進警衛工作的規定。1982年11月,中央書記處批準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央領導同志外出時警衛接待工作的幾點意見》?!兑庖姟芬筮M一步改進警衛形式,堅持內緊外松的原則,除特殊需要作專門布置以外,中央領導同志外出時,不使用警車開道,不使用警笛。1986年,中央又重申了這一規定。
1986年,中央辦公廳還對領導人活動的新聞報道作了規定,除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外,其他中央領導人到各地視察工作,非經中央辦公廳或國務院辦公廳同意,中央各新聞單位一律不派人隨行。
2001年,中辦、國辦聯合下文,對領導人的新聞報道作出了規定,強調不要把中央領導是否出席,作為報道與否或報道規格的標準,中央領導觀看一般性的文藝演出,也不作新聞報道。
改進文風、會風,不陪餐、不迎送的規定,改革開放以來也多次重提。1998年3月24日,朱 基當選總理后,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就此與諸位領導約法三章,并約定不為各部門工作會議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名。
上述有關規定,中央、國務院至少在1982年、1986年、1991年、1998年、2001年都曾發文強調。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還有針對性地下發了《關于國務院辦公廳精簡會議文件改進會風文風的意見》。
中央辦公讓位專家休假
2003年,中央取消了暑期北戴河辦公,已經十年沒有走“回頭路”了。
暑期北戴河辦公制度始于1954年,中央領導人在北戴河辦公的主要形式是接見外賓、開會、決定重大決策。為了保障領導人在北戴河正常辦公,中央還于1954年成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后,幾乎每次黨代會之前,都會在北戴河舉行醞釀會議。
“文革”開始后,北戴河暑期辦公制度曾一度中斷。1984年恢復,此后又持續了將近20年。
2003年7月,中央決定,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五大領導班子當年夏季將不再到北戴河辦公。此舉一出,便得到輿論的好評,認為取消北戴河辦公,其意義不僅節省了辦公經費,降低了行政成本,也體現了中央務實的工作作風。
中央北戴河暑期辦公制度取消了,但夏季的北戴河依然是最有政治意義的避暑地。當年夏天,中央組織了100名專家到北戴河休假,他們是抗擊SARS的醫務專家和承擔國家重大工程、重點建設項目的專家。早在1987年,中央曾邀請全國科技界各領域14位中年科技專家到北戴河休假,但時斷時續。
2003年后,專家夏季北戴河休假一直延續下來。
先內后外 取消送迎
2003年,中央還先后采取一系列改進作風的舉措,如禮賓改革,當年取消了領導人出訪離京、返京時的送迎活動。率先垂范的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2003年5月26日,胡錦濤開始他當選國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訪,于5月26日至6月5日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新聞報道中,他是“靜悄悄地走,靜悄悄地回”,出去、回來都沒有送迎儀式。
禮賓改革,是中央在改革開放后一直在推進的工作。
改革開放之前,為了展示“大國形象”,中國抱著“轟轟烈烈辦外交”的思想,經常是數萬人夾道歡迎來訪的外國領導人。而國內領導人外訪,也會舉行隆重的送迎儀式。
1978年秋天,中國開始進行禮賓改革,為來訪外賓舉行的歡迎儀式由機場改至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不再有群眾的夾道歡迎。但國內領導人出訪,相應的官員仍要到機場送迎。
1991年,國內領導人出訪離京、返京時的送迎儀式改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03年,胡錦濤擔任國家主席之后,人民大會堂的送迎儀式也被取消,與國際慣例接軌。
領導人出訪時國內的送迎儀式雖然取消了,但領導人到達訪問目的地時,中國駐當地使領館仍會組織當地的中資機構、華人華僑、留學生代表到機場歡迎,離開時也會組織到機場送行。
七年后,中國領導人出訪國外的送迎儀式也被取消。2010年4月12日,胡錦濤訪問美國,他乘坐的專機抵達華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時,停機坪上,只有美方官員和中國駐美大使在迎候,機場沒有出現歡迎隊伍和歡迎橫幅。
陪同那次出訪的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說,這是中央一貫倡導的禮賓改革的繼續,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求真務實的作風。
國宴“瘦身” 可穿便裝
作為禮賓改革的一部分,國宴標準在改革開放后也被“瘦身”。
“四菜一湯”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在1984年以后,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外交部當年對國宴標準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總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國宴一律不再使用茅臺等烈性白酒,這個規定一直維持至今。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為各國政要舉行的國宴就是三菜一湯,菜品有荷香牛排、鳥巢鮮蔬、醬汁鱈魚和瓜盅松茸湯。
“吃”的少了,穿的也“薄”了。
2007年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開會時,參會人員都被明確要求著正裝出席,理由是考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會議應當莊重。參會人員著正裝出席時,常委會會議廳和分組審議會場的溫度都保持在24℃。但在節能理念下,從2007年6月28日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夏季開會時開始穿便裝,溫度也調整到26℃。
2008年8月2日,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提到除有特定要求并經批準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但不少公務員已習慣西裝革履上班,26℃的溫度顯然過高,文件為此明確規定,夏季除有重大外事活動及有特殊要求以外,公務活動一律著便裝。
起初倡導夏季穿便裝是為了節能,但后來便裝已成了習慣,也表明了簡樸、務實。
十八大后,在新任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主持的首場專家座談會上,包括王岐山在內的與會人員都是便裝出席。
2012年12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到北京調研,在西城區主持召開“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的座談會時,包括他在內的與會人員,也都是便裝出席。
(邱寶珊薦自2012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