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阿婆的自助餐廳時,還以為找錯了地方呢!經營這家沒有招牌的自助餐廳的阿婆——莊朱玉女士,唯一的經營哲學就是讓你吃到飽。
今年76歲的她,從早期的一碗飯、一道菜,幾毛錢吃到飽到現在,不論飯菜,一律一份五塊錢。再笨的人一看也知道是穩賠不賺,可是阿婆就這樣完全違背商業原則地經營了48年。唯一的理由是:做工的人,在其他地方吃不起,不吃又會餓死,就這么簡單。
別人是賣田養兒子,她是賣房子養別人的兒子。在臺灣,這樣做注定是賠錢的生意,難怪她的兒子一直喊停。問題是阿婆還是怕有人會餓死,到現在她仍然每天一早就到這間根本不像店的店里,略作準備之后,便推著車子去菜市場備辦菜品。
但是不要看阿婆對自己隨便、對食客大方,買菜卻是精挑細選,斤斤計較。賣菜的小販都知道阿婆做的是賠本生意,因此在價錢跟斤兩上通常也是給予照顧,甚至有時候也讓阿婆賒賒欠欠。他們說:“和阿婆一起做功德啦!”
賣菜的小販還告訴我們說:“前一陣子阿婆因為左眼白內障開刀,休息了一陣子。那陣子每到中午,就有一堆人在她的餐廳附近不死心地徘徊張望。”
阿婆以前身體還好的時候,每天一大早,還會去附近的工廠打零工,賺錢貼補每天的支出。阿婆說:“我這輩子賺的都沒有了,七棟房子都賣完了……人出世也就是要做事的,別人養我們,我們養別人……”
“人家養我們,我們養人家”,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吧?其實大家都懂,問題是,有多少人做到了?有多少人像沒念什么書的阿婆一樣,做得如此理所當然?
午飯時間到了,食客們該來的都來了。沒有招呼,沒有講價、問價及虛偽的客套。吃阿婆的飯已有十幾二十年了,阿婆都已經像自己的媽媽了。白飯一海碗,附贈免費的魚骨豆腐湯,再加一道菜,不管葷素,一律五元,吃到飽,沒錢還可以賒,下午又有體力去討生活了。而且賒多了,阿婆也不會催賬,只怕人家沒飯吃會餓死人,哪里有記賬的概念。
阿婆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有100多個客人,桌椅不夠用,有的人只好蹲在路邊吃,真不好意思!”我們問:“生意愈好,你不是賠得愈多?”“對啊!可是不賣我會不好意思,好像我們怕別人吃一樣!”這樣的阿婆,我們哪有辦法用社會標準的價值觀去和她討論生意呢?
客人吃飯像回家一樣,一切“全自動”——自己盛飯,自己舀湯,自己算錢,吃完之后,自己收拾碗筷,順便在水槽旁邊抹一把臉,然后走人。整個過程,有人甚至連半句話都沒說,真像個家。不過這天,阿婆倒再三叮囑每位食客,明天要早一點來吃,因為阿婆的孫女明天要訂婚,中午就要收攤回家,晚來的就吃不到了。
阿婆的語氣,就像叮囑老朋友,叮囑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四十幾年來,阿婆瘦了自己,飽了一大堆人。問阿婆賺到什么,她說:“賺個心安!”這天,我們也覺得賺了很多,至少賺到了“相信”兩個字:終于相信是有人在這樣對待別人的——一個遠在高雄鹽埕埔,沒有念過什么書,也不太認識字的老阿婆。
(摘自《臺灣念真情》 譯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