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全球范圍內都被視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在這里,生意人不擅應酬并無大礙,與政府官員交往過密,反倒可能引來麻煩。一位來自內地的健身器材公司的負責人說:“這里的營商環境很單純很單純很單純,非常非常非常規范。”他笑著補充了一句,“還不用請吃飯。”這位商人的無心之語,讓很多內地人看了眼紅,因為他道出了內地企業做生意的現實困境。在內地經商,不與政府官員搞好關系,不請各個與公司業務有關系的部門官員吃飯,那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都是政府官員,為何香港官員手中的權力,卻沒有對本地的經商行為構成威懾呢?筆者認為關鍵就在于制度。一個強有力的制度,可以使官員本分起來。倘若一個官員用手中權力尋租,不僅得不到新獲取的利益,還會連原有的利益也喪失掉,那么官員當然會謹慎使用手中權力。香港數十年來對權力行之有效的約束,一方面使得諸多官員形成了不濫用權力的習慣,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官員即使想用權力謀取利益也難以得逞。
反觀內地,“不請官員吃飯”對于當下中小企業和普通市民而言,則是奢談。一方面,這和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有關。在很多地方,公款吃喝和接受私人吃請在很多官員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被視為工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下“請官員吃飯”還入不了反腐敗的法眼。
當公權私人化,“請官員吃飯”至少會造成兩方面的社會影響:其一,加重企業的生存負擔,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每個環節,都少不了請客送禮,經營成本自然會無限拔高,所謂的營商環境就會不斷惡化;其二,整個社會將會在請客送禮中失去公平的游戲規則,繼而機會公平與權力公平也會喪失,誰能請到官員吃飯,不再只是面子和虛榮心問題,更是關系到資源分配的大問題。
怎樣才能真正杜絕公款吃請和官商勾結,或許不是把香港廉政公署復制到內地就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官員的八小時之內外都需要人民群眾和媒體的監督,其次是如何讓官員真正忌憚受賄和接受吃請之后的懲罰,這是關鍵。沒有重典,沒有強有力的權力約束制度,就別想擁有單純的營商環境,“請官員吃飯”也會連綿不絕。
(李云貴薦自《演講與口才》201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