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中國式過馬路”的微博火了。所謂“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習慣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闖紅燈同樣如此。一群人或許剛剛從警示教育片的放映室出來,那些血淋淋的場面還在腦中沒散去,結果在過街時,就無視紅燈的存在,三五成群有說有笑地闖了過去。若是抓住一個闖紅燈者,問其為什么要闖紅燈,知道闖紅燈很危險嗎,他會告訴你,當然知道,只是大家都這么干,我為什么要遵守呢?
“中國式過馬路”的可怕之處在于,這不是一種無意識的無意,而是有意識的故意。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環境中,一些倫理和規則就會發生顛倒。
“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不僅存在于交通規則之中,在社會管理、官場治理、商業倫理上同BSKyOng4HJYpwiBlg2qCj0G3mDFMy3fK4E+6DAXLfbY=樣存在。以貪官為例,很多貪官在懺悔中,都會說其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這并非矯情,沒有一個官員天生就是貪腐的,假若其處于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態中,只有被裹挾同流合污的份,否則就只能被嘲笑?!皼]辦法,大家都這么做,你不做就會被嘲諷”,這成了很多人無奈的感慨,以及自身貪腐行為的借口。
這種現象,從表面上看是“法不責眾”的社會心態在作怪,但本質上還是社會規則失范所致。從某種意義講,正是因為對“法不責眾”的過于遷就與放縱,才形成了結伴而行的群體心態?!胺凑蠹叶歼@么做,你又能處理誰”成了一種共識。于是,有貪官被查處了,無論是其本人,還是其周邊的人都會將原因歸于“運氣太差了”,而“伸手必被捉”的規則意識卻被置之腦后。
如此看來,“中國式過馬路”已經成為社會生態的一個縮影,也是社會規則失范的表現。如果不能重塑規則意識,實現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這樣的狀況將難以改變。因而,無論是交通秩序維護,還是社會治理,都應當強化法紀的剛性,而減少人為的影響,這樣“中國式過馬路”才會與世界接軌。
(摘自《法制與社會》2012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