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因公因私在美國工作或學習時,竟有大部分人長期遭到美國有關部門監控,有些人甚至在全球范圍內遭到美國聯邦特工的驅逐或拘捕。
高干子女成首要被監控對象
已解密的美國中央情報總監辦公室文件顯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里,在美國留學、經商與探親的大陸人士中,出生于政府官員家庭的占總人數的24%,出生于為政府服務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超過52%。留學生中這些群體的特殊背景,對美國來說,恰是用于了解和掌握尚在封閉中的中國的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
“這些派駐人員通常以政府進修生、訪問學者、留學生、商業代表以及移民等身份進入美國。”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工情報搜集委員會的高級主管解讀說。
據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一位人士介紹,在中美關系尚處于蜜月期的上個世紀80年代,在各種聯邦機構的監控網絡中,一些大陸官員子女通過自己在北京的關系輕而易舉便聯絡上在美國的高層。“這讓美國情報研究機構以相對友好的方式接近不斷開放中的北京權力核心”。
據介紹,曾經有幾位中國大陸前高官子女引起負責國防系統反諜報工作的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的注意。其中一些部門經過周密研究后,一旦認為該對象具有進一步調查的價值,就會由相關臥底探員實施“誘捕”計劃。
政府官員長期遭遇監控
美國國土安全監控網絡的另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對在美國境內工作的中國大陸政府人員以及具有該背景的國際組織駐美人員進行情報搜集工作。雖然上述人員均受到《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保護,享有外交豁免權,但據“維基解密”公布的25萬份美國外交機密電文顯示,美國政府仍然對聯合國及外國政府駐美官員進行長期監控活動。
監控的任務之一便是搜集外國政府官員的詳細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既包括DNA、指紋、眼球虹膜與聲音等生物信息,也包括常用通訊工具以及銀行賬戶等技術情報信息,還有會議講話、決策管理特點、人事變動等戰略情報信息。有時甚至連家庭成員的活動也被記錄在案。
據美國國土安全部2012年度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是各國駐美政府人員數量最多的非同盟國。美國政府曾斥資數億美元對共產主義國家駐美使館實施“秘密”改造工程,在駐美使館地下修建秘密地道,用于截獲使館對外通信。這些秘密地道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共同建造。
中國前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王之棟曾在其回憶錄《我這個外交官》中,對針對中國使館的“監聽地下室”作過詳盡描述:在對中國駐某國舊使館的翻修重建過程中,建筑工人在使館主樓大廳下發掘出一個建筑設計圖上不存在的“地下室”。在這間地下室內,照明、供電等設備一應俱全,地下室頂部裝滿竊聽器材。一條數十米長的隧道穿過使館圍墻地基通向使館外一個“民用加工廠廠房”。裝置的排查工作十分復雜,一些駐在國的情報人員常常以外交服務員、建筑工人、電話檢修員、水電工等身份對使館的安檢工作進行干擾。
大型國企被監控成常態化
美國的這類監控行動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據不完全統計,被監控的人員行業背景包括國有企業工作人員,政府建設項目承包商,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研究人員,從事政治科學、情報學、區域戰略研究、圖書管理、文獻研究等領域的教師、學生以及媒體工作者等。
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傳出有中國人因“間諜問題”被美方起訴的消息。對此,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名探員曾透露,中東人和中國人是他們訪談最多的對象?!叭A盛頓總部會不定期傳來‘訪談名單’,我們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人”。
2012年,一份新的包括中航、華為、中興、中石油以及中海油等大陸企業在內的對華監控名單的程序性審查工作已接近尾聲。這也表明,美國國土安全部將部分中國企業、政府相關人士以及非政府人員的審查引入國土安全常態化監控程序的工作將“大功告成”。
大學成下一個重點監控區域
除了大型國企和高科技公司,中國的大學和相關科研機構也成為美國安全部門下一個重點監控區域。
為加強反恐,美國國土安全部從2003年起建立了一個名為“學生交流和信息系統”的反恐資料庫,要求所有招收外國留學生的美國學校都要將本校留學生的相關資料登記在該系統中。
新的跟蹤系統要求,當一名外國學生向美國駐外使領館申請留學生簽證并獲批準之后,駐外使領館必須將該學生的所有信息錄入監控系統。該學生一旦踏入美國領土,海關將根據此系統提供的信息向相關學校發出“某某將于30天內到你校注冊”的電子或書面通知書。如果該學生逾期未到,學校必須在24小時內報告移民局,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摘編自《北京日報》《讀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