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在醫院被檢查出患有不治之癥時,醫生會主動開出“不必治療”的告知函,希望患者直接回家,在家里平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而不是設法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接到這個告知函后,90%以上的絕癥患者及其家人會平靜地接受,他們不會去求醫生幫著繼續治療,更不會因此鬧事,狀告醫院失職和醫生沒有職業道德。
面對諸如癌癥晚期等疾病的不幸降臨,醫患雙方都能相當理智和平靜。這在英國醫院里是常有的事。
不久前,我在倫敦一家醫院進行學術交流時,就曾親眼見到兩例。
第一例是一名叫喬納森的患者,當他被檢查出肺癌晚期時,由四名醫生組成的醫療組開了一個會診會,之后便叫來喬納森的家人,一番短暫的溝通后,醫院開出了一張“不必治療”的告知函,讓喬納森第二天便回家。理由是這是不治之癥,即便留在醫院治療,也不可能有意外的轉機。
喬納森的家人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然后又把實情告訴了喬納森本人,他們覺得不應該對喬納森有所隱瞞。事實上,醫院和醫生也從沒想過要對絕癥患者隱瞞病情,因為在醫院各病區的墻上常常能見到一張張綠色的紙條,上面寫著患者的姓名和編號,下面蓋著一個“不必治療”的印章,只要患者識字,一看就知道。
幾個月后,喬納森在家里平靜地離去。之后,他的兩個兒子還特意來到醫院道謝,感謝醫生將實情相告,讓他們得以和父親在一起度過最后的時光。
第二例便是我所在醫院里的一位主治醫生——奧蘇文醫學博士。我到這家醫院的第三個月,奧蘇文便被檢查出患上了胰腺癌,但幸運的是還有10%的治愈率。出乎意料的是,奧蘇文堅決不愿意為這個10%去做化療。他的理由是,化療的過程非常痛苦,而且對其他器官的損傷也非常大,會將一個好端端的人最后弄得骨瘦如柴。奧蘇文不愿意讓家人看到自己最后被化療弄得面目全非的樣子。他說,就讓自己完好如初地平靜離開吧,給家人一個永恒、完美的記憶。
最終,奧蘇文說服了家人,回到故鄉。他在后院栽種蔬菜和瓜果,與孫子們做游戲,去墓地跟已逝多年的父母說說話。此外,他還挨個拜訪老朋友,和他們一一道別,感謝他們曾經給予自己的幫助和鼓勵。
做完了這一切后,奧蘇文平靜地待在家里,不久便安詳地離開了人世。走的時候,他如同睡著了一般,根本看不出來他是一位癌癥患者。沒有遺憾,有尊嚴地離開,奧蘇文實現了他生前的愿望,他的家人也為此感到欣慰。
類似這樣的實例,每年在英國都有很多。究竟要不要設法挽救絕癥患者,讓他們盡可能地多活些日子,還是直接讓他們回家等死?子女這樣做,是不是不孝順?英國人很少討論這些問題,因為他們覺得這并不是一個一定要給出是與非答案的問題,他們更愿意給絕癥患者一份人情味十足的“臨終關懷”。
(馬耀良薦自《家庭之友·佳人》2012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