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2013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92周年。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這個擁有85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正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和“深化改進作風”活動,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問題。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自上任以來,不斷推出各項舉措來建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潔政治”。
在建黨92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專題學習會議上特別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必須修好黨史國史這門課”,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智慧眾所周知,群眾路線是其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只有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匯聚起磅礴力量。
“治世先治官,治官先治吏。”
從“八項規定”到“六項禁令”,從“‘蒼蠅’‘老虎’一起打”,到“洗洗澡”“大掃除”,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整治官場的動作不斷。
而這,僅是一個開始。
201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會議,《統籌制定領導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標準》《讓作風好的干部受到重用》《整治跑官要官》……僅從媒體報道時使用的標題上,就可以嗅出其中的特殊氣息。
新華社主辦的《 望》新聞周刊稱,“會議向外界傳遞出一個非常明確且強烈的信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信號?時政學者認為,這是中央領導集體在給官場“立規矩”,給官員“上大課”。而很多媒體則使用了一個公眾并不陌生的政治術語“整風”。
相對于學界和媒體嚴謹的表述,坊間則更愿意說,這是習近平在“修理”官場——這個說法更有意思!
特別的專門會議
其實,官場整風,對中國的官員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目前的官場整風,與以往既有相同之處,更有大不同,這一次的動作似乎更“狠”,“烈度大”。而這一切,集中體現在今年6月25日結束的政治局專門會議上。
專門會議從6月22日開至25日,用了“六個半天時間”。這樣的安排是罕見的。從2002年11月至此次專門會議前,公開報道的105次政治局會議每次均只安排一天時間,這次安排如此“漫長”,是非同尋常的一次。
“政治局用了六個半天的時間對照檢查,前所未有,這本身就表明了中央政治局對群眾路線和作風建設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相較專家站在政治高度上的分析,公眾和媒體更關注會議的具體內容。其實中心議題只有一個:圍繞2012年12月初出臺的“八項規定”落實情況,討論研究加強作風建設的措施和制度。
專門會議還正式提出了“四反”,即“反對形式主義、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享樂主義、反對奢靡之風”。說白了,“四反”就是官場整風。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黨建專家劉春表示,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共聚一堂,精心準備,以普通黨員身份率先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一種政治態度,表明此次活動絕不能是“一陣風”。“風”從哪里來
從目前的動靜,結合以往的情況來看,這次“抓改進作風”確實不是“一陣風”。如果追溯起來,從習近平十八大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一天起,便“起風”了。
2012年11月15日,在當選總書記后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說了這樣一段話:“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
若單獨看這段話,與以往黨和國家領導人履新時所言,并無太大區別,當時不少媒體可能因此并未給予太多關注。現在看來,這段話是習近平經過深思熟慮后才說出來的,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整治官場作風決心的最早流露,乃“風起”源頭。不論是隨后的“八項規定”,還是“六項禁令”,均體現著這段話的核心要求。
到2012年12月4日,“風聲”緊了。
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審議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這次會議吹響了官場整風的“集結號”。三天后,即12月7日開始的上任后首次到南方視察,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執行新規,“不封路”“不清場”,一時震動整個政壇和官場,民意贊譽連連。
到2012年12月31日,“風頭”漸起。
當天,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聽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13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檢索歷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年底的最后一次會議,在即將歡度元旦之際,尚無專門部署黨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可以說“史無前例”。當時已有香港媒體推測“官場整風”即將開始——“不是不為,很快就為”,并大膽推測,習近平可能在新年第一個月份開始“打虎”。
到2013年1月22日,“風速”加大。
當天,習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首次系統地拋出自己的“反腐敗主張”。與港媒之前的預測驚人地巧合,習近平果然提“打虎”了。原話是這樣說的——
“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出乎港媒預測的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不只是要“打虎”,還準備了一只“籠子”,亮劍“制度性反腐敗”,稱“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兩句話的語境和語義各有不同,前者劃出了反腐敗的圈子,后者確立了反腐敗的路徑。可以說,這兩句話是中央領導集體“整治官場”的核心內容。
12個字與9個字
前面可看作是官場整風正式開始前的預熱,真正的“風”從2013年4月19日開始。當天,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媒體注意到,會上提出了“12字說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12字提法,被當成官場整風的“總要求”和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
《求是》解讀,這12個字是“貫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的總要求”。
2013年5月17日,召開了中央巡視工作動員暨培訓會議。從5月27日至6月3日,十個中央巡視組進駐各地。習近平發表講話,要求中央巡視組“敢于碰硬”,發揮震懾力,遏制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
2013年5月27日,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會員卡專項清退活動,作為官場整風的配套動作之一,“清卡”活動相當顯眼,備受公眾關注。到6月20日活動截止,全系統工作人員實現了會員卡“零持有”。
2013年6月1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我們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從“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這9個字,可見中央對整治作風的廣度和深度均有要求。
而大規模整風從7月1日正式拉開帷幕。中央派出45個督導組到各地各機構,督導組全部由省部級高官領銜,可謂前所未有。可以預測,在中國官場上,下半年的“風級”上升,風暴更猛。
構建制度性反腐敗“籠子”
細究起來,不論是之前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還是之后的“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都只是一種口號,最大的功能還在于營造官場整風氣氛。而更重要的動作在于構建制度性反腐敗的“籠子”。
整風,是中央統一思想,防止官員腐化變質的有效手段之一。這次整風與以往相比,從所提任務與要求到涉及人員和領域,都是少見的,黨、政、軍都在整風的范圍內,“三公消費”、房產腐敗、金融腐敗、會員卡腐敗,都是要整風的對象。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中央還提出了“反特權”思路,給高層官員的待遇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表態:“要采取得力措施,堅決反對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這更是以前沒有過的。
更重要的是,本次整風的背景和要達到的目的與以前不同。官場腐敗破壞了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社會財富向少數人快速聚集,導致社會不公,影響社會穩定。官場腐敗在侵蝕中共肌體健康的同時,還引發了執政合法性“質疑”,十八大報告更是將之直接上升到“亡黨亡國”的地步。“整治官場作風”“建設廉潔政治”因此顯得十分必要,相當緊迫。
事實證明,作為執政黨,這一認識和行動清醒而及時。這不僅表現在官員接二連三落馬上,更有經濟數據上的反映。
遏制“三公消費”,是“四反”的重點,而隨之帶來的連鎖反應是高檔餐飲和高檔白酒消費的大幅下滑。以前民間所謂“腐敗拉內需”說法,在本輪官場整風中被澄清。而這恰恰說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官場的“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動作到位、給力。
(李云貴薦自《讀天下》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