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190)
第一,計量單位或單位詞頭,繼續貫徹使用國家法定標準。特別是科技計量單位,已經用得很習慣。 例如:個、十、百、千(103)、兆(106,這里的兆是百萬)、吉(109)……;又如:電阻單位10kΩ,20MΩ,絕不能說一萬歐姆,兩千萬歐姆;磁盤容量800GB,很少有人說8千億字節;計算機主頻2.5GHz等等。但是,在計算機速度方面如果直接使用計量單位的詞頭,很難行得通,例如:曙光5000A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60萬億次運算,一聽就明白,沒有人說成每秒160太次運算(姑且不說其歧義);天河1號超級計算機的峰值速度為每秒1206萬億次運算,若說成1.206拍次運算,在社會上就沒有幾個人能明白了。每秒千萬次浮點運算,無人說每秒10兆次浮點運算。
第二,對數量單位詞而言,筆者主張使用中華民族的習慣用法,即繼續使用明清以來形成的四位進制體系。公元190年前后(約東漢時期)在一本名為《數術記遺》的典籍當中,便相當完整地記載了中國表示數量的數詞。這些數詞計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104)、億(108)、兆(這里的兆是萬億,1012,臺灣現在仍然用兆表示萬億)、京(萬兆,1016)、垓(萬京,1020)、秭(萬垓,1024)、穰(萬秭,1028)、溝(1032)、澗(1036)、正(1040)、載(1044)。
祖先創建的表示數量的數詞體系非常簡明、系統、嚴謹、準確,對于全國統一數量單位起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作用。當時,能設計出這么多個數詞,充分體現了祖先的聰明才智。他們為后人留下了重要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繼續推廣使用。這個數詞體系已經完全深入民心,全國各行各業都在使用中國傳統的數詞單位。
(1)十三億中國人已經用慣了,非常普及,非常廣泛,人們張口就來。例如:①滬深A股市場總市值已恢復到24.27萬億元成功超越日本(3.53萬億美元),成為列美國(15.08萬億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場;②人類未來可采剩余石油儲量大致也只有14 000億桶;③天河1號超級計算機的峰值速度為每秒1206萬億次運算。(2)看來,國家法定計量標準也同意采用四位進制單位。參見國標“用于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表”下方的一個注解:“104稱為萬,108稱為億,1012稱為萬億,這類數詞的使用不受詞頭名稱的影響,但不應與詞頭混淆。”可見,當時注意到了社會上常用的萬進制計數法,但是少了點預見性,用兆字表示了百萬。
第三,當務之急,是給“萬億”起個名字,其原因是:(1)國標已將“兆”字用作106(100萬)的計量單位,且已經用慣,不能改變。(2)因為兆字被挪用,不得不重疊使用兩個單位“萬億”來表示兆的原本數量單位,是不得已的笨辦法,且與傳統的單個漢字表示法不協調。因此,只要給“萬億”起個單名,四位進制方法就可順利地推廣使用了。選用什么字好呢,筆者認為最好找一個與兆音(zhào)相同或相近的漢字,例如,招。這樣,萬、億、招、京、垓、秭、穰,既延續了古人習慣,又讀起來順口。
看來,在社會上一律使用國家法定計量詞頭是非常困難的,也是不符合國情的。相當于美英等國家,除了使用千位進制單位的國際計量標準之外,至今還在使用英寸、英尺、磅等。比如,生產數量巨大的磁盤和光碟、顯示屏幕以及VLSI芯片都是使用英寸單位。在中國若一律使用三位進制單位,對于金融、商貿、民生及其他領域而言,可能無法行得通。例如:若某人說他年薪是二百三十四千五百六十元,那么聽起來就非常別扭,必須轉換成年薪是二十三萬四千五百六十元。美英等國習慣說大戲院里有10千個座位,而國人慣用1萬個座位。
總而言之,在數量名詞或單位詞頭方面,只能是兩條腿走路,兩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