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元教學計劃案例呈現
授課班級:初二XX班
班級性質:男女混合班
授課人數:50人
單元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跳遠的積極性;
(2)學習與掌握“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
(3)發展學生的腿部力量及身體協調性,培養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跳躍能力。
二、單元教學計劃案例分析
1.單元教學計劃編制技能的判斷
該案例的制定者基本熟悉“蹲踞式跳遠”的整個過程,說明該教師具備一定的體育教師素養與教學技能,但該計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重點學時不足,單元結構安排不夠合理,教法過于簡單,教學手段較為缺乏等。總之,該教師對單元教學雖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其技能還沒有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2.單元教學計劃存在問題的具體分析
(1)該單元教學計劃的教學目標過于泛化。體育課程目標中存在各個層次的目標,主要有體育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學年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目前制定以上各個層面教學目標的格式很不統一,有的按體育課程標準的目標來仿制,如模仿體育課標的四大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體能目標、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有的則模仿教育學的布魯姆分類目標: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到底按怎樣的方式來表述目標?筆者認為,若完全按教育學的布魯姆三大分類目標來表述,不是十分適合,因為其中的“技能”目標并非只指“運動技能”;其次,體育學科必然要體現學科的特性,“促進體能發展”則是其中的特征之一。若完全按體育課程標準的四大目標來表述,也有不當之處,即缺失了“運動認知”方面的內容。因此,筆者認為,首先,應以體育課程標準的四大目標表述方式為主體,這樣不會偏離體育課程總體目標;其次,增加“運動認知”方面的內容,把運動技能目標一詞調整為“運動知識與技能目標”;第三,在表述目標時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點、顯示個性化特色,即有的目標可以重點寫、詳細寫,有的目標可以略寫。至于“目標”如何準確表述,近年來研究較多,還望早日出臺一個大家都比較認可的統一的目標制定方案。
結合以上實例,筆者認為,該單元教學目標缺失了一個“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或“情感”)目標。其次,運動技能目標“學習與掌握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過于籠統,只說明一個過程,沒有說明應達成的具體標準。“運動參與目標”寫的過于簡單化,沒有說明通過怎樣的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學習態度等。
(2)有關單元學時大小的問題。如何確定一個教材的單元大小,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要科學確定某教材單元教學學時,必須依賴于科學實驗研究:其實驗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該項目運動技能,同時這個實驗必須要做到可重復性、可推廣性。但其實驗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很多,如學生的學習基礎、是否由同一個教師任教、教師的教學水平等,只有把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會有一個相對科學的結論。但要做到這點,基層教師難度較大。以往我們有體育教學大綱的指導(當然其中的教材學時也不全是科學的,因為曾造成了很多教材的低水平重復現象),不需要考慮單元學時,而現今,體育課標中只有目標,沒有內容,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廣大的基層教師需要考慮教材單元學時的大小問題。
就以上案例而言,既然這個教材出現在初二年級,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學生之前沒有學過這個教材(有的學生即使接觸了,也是業余自練自學的),學了之后也不再出現這個教材(否則就造成了低水平重復現象,浪費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基于這樣的思路,筆者認為5課時是不能達到“比較熟練掌握蹲踞式跳遠技術”程度的。至于需要多少學時才能掌握這個運動技能,我們期待更多的實驗研究作為支撐。
(3)該單元教學計劃的教學重點把握不夠準確。眾所周知,就“蹲踞式跳遠技術”而言,包括四個基本環節:助跑、起跳、騰空、落地。而以上各個環節的重點環節應是“助跑與起跳的結合”(檢驗這兩者結合效果的指標是“騰空步”),也就是說,只要“騰空步”做得好,助跑與起跳的結合就比較成功,否則,反之。既然“助跑與起跳的結合”是單元教學重點,那么我們在單元教學中就應該安排較多的學時。而上述的單元教學計劃,其問題在于:“助跑與起跳的結合”環節只有第四次課才出現,而且把助跑技術與起跳技術割裂開了,并把起跳技術安排在先,助跑技術安排在后,這明顯沒有突出“助跑與起跳的結合”這個教學重點。
(4)該單元教學計劃第一次課的內容與教法安排不夠合理。第一次雖然是引導課,但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與概念上,教法也不能僅停留在原地蹬地起跳,連續蹬地跳、單足跳、雙腿跳等,簡單復習這些內容也是可以的,但整整安排一節課則有些多余,因為該教材本身的學時不多,直接進入學習“助跑與起跳的結合”技術環節,這樣就可以省事省時。
(5)該單元教學計劃有關分解教學與完整教學的關系處理不當。在“蹲踞式跳遠技術”中,分解教學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運動項目。但我們在處理分解教學與完整教學時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分解教學不能過多,否則就會形成分解動作做得較好,但完整動作不會做的現象。上述例子中,完整練習只在第四次課的最后環節中出現,而第五節課就考試了。這樣的安排能讓學生學會嗎?因此,要妥善處理分解與完整的關系,我們可以先分解、后完整,并把完整安排在分解之中,這樣就把分解與完整有機結合起來了。
(6)該單元教學計劃中沒有安排與注明輔助教材。對于初中二年級學生而言,主教材當然是“蹲踞式跳遠技術”,但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每一節課上安排一些少量的較短時間的輔助教材,這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調節初中學生運動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等。安排輔助教材的原則應根據該校學生每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并針對一些測試結果較差的身體素質來選擇相應的內容;其次,還要注意每節課學生身體各個部位活動的搭配,如上下肢練習的搭配等。
(7)該單元教學計劃的教法沒有體現男女生性別差異。由于初中學生采用的是男女混合班授課,而男女生在初二階段開始明顯表現出性別差異性,特別是在運動能力方面,其差異性更為鮮明,因此,在安排教法上可體現男女性別方面的差異,這樣有助于分層教學,有效實施“因材施教”。
三、單元教學計劃研制的建議
1.單元教學計劃的格式
單元教學計劃的格式很多,有文字陳述式、表格式、文字與表格結合式等,從觀摩者角度而言,表格式看起來一目了然,因此,建議用表格式比較清晰。
2.單元教學計劃編制技能發展建議
(1)單元教學計劃有時是針對一個教材的,如上例就是一個教材;有時是針對混合教材的,如小學體育單元教學,可以按活動類單元教學進行設計,例如,跳躍單元教學中可以安排單腳跳、雙腳跳、立定跳等,其活動的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跳躍能力。
(2)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要明確單元教學與模塊教學之間的區別,模塊教學可以是某個教材各項運動技術的組合,如籃球教材的模塊教學計劃,可以由運球、投籃、傳球等技術組成。但模塊不等于單元教學,單元教學是模塊教學的下位概念,如籃球模塊計劃可以由運球單元教學、投籃單元教學、傳球單元教學組成。
(3)處理好“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次教學目標”的關系。各課次教學目標不是單元教學目標的簡單分解,而是把單元教學目標根據不同課次的要求合理地編制到各課次之中。
(4)在安排單元教學各課次目標與內容時,要遵循教材運動技術的要求與學生運動學習的規律,要突出單元教學的重難點,處理好單元教學重難點與課次教學重難點的關系,且單元教學的重點要有充足的學時作為保障。
(5)注意各課次之間的銜接性與邏輯關系,重點處理好分解教學與完整教學的關系,把各課次有機的銜接起來,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單元教學體系。
(6)在教法安排方面,不應空談,要落實到位。由于單元教學是體育課教學的依據,我們不能把單元教學簡單地看成是一份僅需上交的文件,而是一份至關重要的體育課教學要依賴的文本。因此,在各課次的教法安排上要落到實處,這是與體育課銜接最為緊密之處。但由于我們在理論層面上沒有達成有關教法、學法的一致意見,因此,表述起來有些困難,筆者認為“課次教學方法”可分解為三個不同的層面:教法、學法、練法。教法可通俗地理解為教師的教法,如圖示講解、動作示范、指導與反饋等;學法可理解為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個人學習、合作學習、自學、集體學習等;而練法則可理解為學習練習的步驟,如第一個練習是什么?第二個練習是什么?
(7)單元教學計劃編制技能的發展需要一個努力的過程,廣大的體育教師可從書籍、雜志、網絡、交流等各個途徑中獲得更多的營養,不斷提高與完善這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