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參加某些培訓的教師反映,想學的沒有學到,不想學的一大堆,培訓內容過于學術化。高校的教師占了主要講臺,除了個別人是研究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專家以外,大部分高校教師很少參與中小學課程教學研究,缺乏對一線體育教師實際需要的體驗和調研,有些教師甚至沒有認真看過課程標準,很多的觀點是和2011版課程標準相對立的,他們缺乏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和寫教案的經歷;沒有在中小學體育課的課堂教學經驗;沒有中小學體育教學研究的論文和課題。這些“三無專家”的培訓往往使一線體育教師思想產生混亂,說這個不對,說那個不行,自己卻拿不出可行的方案,讓參加培訓的體育教師拿出一套教學計劃,自己又不講怎樣的計劃是正確的,講一些老掉牙的東西,這些教師不認真備課,滿世界“侃”大山,吹噓自己如何有水平,大部分時間都跑題,白白浪費了一線骨干教師的時間。
另一部分主講教師,把本科運動技能教學內容“三大球”重新給一線骨干教師上一遍,甚至把本科階段的科研方法、體能測試統計、訓練方法與論文的寫作重新給一線體育老師講一遍,講課的內容陳舊,沒有一線體育教師想學的教學設計、教學計劃、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以及如何選擇教學內容的方法,一線教師們也感到詫異,不知道是培訓教學技能,還是培訓運動技能?關鍵是那些講座內容大都是大學的專業課程,如:怎樣進行體育科研,國內外體育課程改革趨勢,或者是課改的理念,大都是照本宣科,案例陳舊。
部分地區培訓效果欠佳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教授定內容,請一些有一定職務的“圈里人”講課,不管他是否對中小學課程標準有研究,這樣,既浪費了財政撥款,又浪費了教師的時間。這是造成培訓內容不符合一線體育教師需要、沒有學到急需和想學內容的主要原因。難怪一些教師調侃“從未有過中小學教育教學經驗的人在告訴中小學教師怎樣做好教師”的現象,讓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解決的辦法是各級培訓參照“國培課程標準”的程序選擇培訓內容、專家,規范培訓工作,保證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偏離方向。具體做法:
第一,一線體育教師喜歡實際案例、解題式的講解,起點要低,要貼近中小學,深入淺出的教學計劃才能引起體育教師的共鳴;案例實在、鮮活,有說服力,講的內容能引起體育教師的思考,通過提供給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實例分析,讓體育教師參與進來,一起動手,交給一線體育教師解決問題的鑰匙,給一線體育教師提供生動、完整的設計案例供參考、借鑒,讓參加培訓的老師明白,其實把2011版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落實在教學中并不難。
第二,一個好的專家要把難的東西變成簡單的、可以操作的、一線體育教師可以使用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才能受到一線體育教師的歡迎,而不受歡迎的專家是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云里霧里講理論,講趨勢,講一大堆大學的課程,居高臨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在中小學工作的經歷,他們只能講這些東西。
第三,一線體育教師工作具有實踐性,如果培訓內容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培訓者坐而論道,甚至攻擊課程標準,培訓內容嚴重脫離參培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實際,使參加培訓的教師不知如何操作,不知道該相信誰。要尊重一線體育教師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他們作為成人,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們在參培過程中關注為什么學、怎樣學和學習效果如何,喜歡把新知識與舊經驗做比較,并依據經驗加以判斷。受歡迎的培訓者往往遵循成人的學習規律,尊重一線體育教師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將教師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采用案例設計、剖析等多種方式,鼓勵他們共同參與到培訓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培訓實效性。
第四,新課程培訓的另一重要環節是遴選培訓者,培訓方案設計者應根據培訓目標和參培教師需求確定培訓者人選。分析全國各地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培訓者組成情況,最優培訓組合應該是“三合一”,即與實踐結合得比較多而好的高校和教科研院(所)的課程專家、對教材教法教學有深度體悟的教研人員、一線學科教學方面的優秀研究型教師三者合一。在具體培訓中,還要根據培訓層次和對象的差異確定課程專家、教研人員和優秀教師的比例,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五,培訓工作的組織單位應該認真落實“國培計劃”小學、初中、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嚴格篩選講課教師,合理安排知識內容比重,把一線教師最急需的球類、體操、田徑、新興體育課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體系、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及對教師教學的要求,教學單元和課時的優秀案例提供給參加培訓的體育教師,使他們將中小學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新技能、新方法、新課程教學理念有效轉化為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解決能力,具備創新陽光體育運動形式的能力,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