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堂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體育課堂教研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為了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服務于體育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主題式的體育教研活動對教師成長貢獻非凡。主題式體育教研活動的通俗理解是將教研活動圍繞一定的教研主題進行,使教研活動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筆者結合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三級體育教研活動,與大家一起共享幾種主題式教研活動帶來的成果。
一、以同課異構為價值的主題教研活動
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一般理解為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不同老師采用不一樣的教學策略,構成了同一內容不同風格、方法、策略的教學課。教研活動聽課的老師就通過這些課的對比,結合他們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然后上過這節課的反思自己所經歷的過程,沒上過的、準備上這堂課的進行第二次備課。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優點在于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真正體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例如:從2011年11月由浙江省體育特級教師沈斌校長發起的“側手翻”同課異構到2012年6月14日的“五城區聯合體育教研活動”“足球正腳背踢球”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采用同課異構的模式,每個城區選派一名老師展示25分鐘的片段課,授課年級為四年級,教學內容為《足球——正腳背踢球》。在本次活動中不同的教師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例如教師把正腳面踢球的輔助練習用小墊子解決;把小墊子作為球門來激發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在近距離的踢足球“射門”過程中,小墊子對解決踢球時的目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非常的巧妙;在處理教學重難點時,教師用原地腳正面踢小墊子和跨一步用腳正面踢小墊子,都對學生建立正確的踢球方法進行了鞏固。還有的教師用紙團來代替足球進行正腳背踢球等等。這樣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尋找不同老師的問題、學會比較各個環節,給自己帶來啟發和收獲。總之,同課異構主題教研活動是很有價值的,關鍵在于要明確研究體育教學的什么問題,怎么去研究,最關鍵的是要讓上課教師、觀摩教師通過活動有所獲,有所悟,有所通。
二、以體育單元教學為思路的主題教研活動
單元教學一般是指從某一個教材內容單元的角度出發,根據單元中不同重難點的需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進行課堂教學實施,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習者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單元的學習。總之,以單元教學為思路的教研活動有利于幫助教師理清教材,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梯度分解、把握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層次性,抓住課時重難點,體現運動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整合,關注學習中多元目標的落實等。例如:水平二“跪跳起”單元教學分別有三位老師來上課。從不同練習手段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開展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教研活動課。第一課時:初步會做跪跳起動作、培養學生的跪跳起興趣;第二課時:60%的學生模仿掌握跪跳起動作,學會幫助完成動作;第三課時:結合已學過的動作(滾翻),形成跪跳起組合動作,進行拓展練習等等。通過研究該教材同一水平上的各課時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教師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單元教材體系。總之,單元教學是體育教學最為基本的完全單位,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加強單元集體備課的思路,通過有效實施好體育單元計劃來達成各水平階段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各學習領域的目標。
三、以中小學銜接為系統的主題教研活動
體育新課程標準把體育分為水平一(一、二年級)、水平二(三、四年級)、水平三(五、六年級)、水平四(七、八、九年級)。因此,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也為我們研究和實踐教學的銜接提供了學科教學理論方面的支撐。
例如:杭州江干區體育教研員莫豪慶老師開展了“中小銜接·系統教學”的主題教研活動。研討活動以四個課例的形式展開,分別是一年級《前后滾動》、三年級《前滾翻》、七年級《遠撐前滾翻》、八年級《魚躍前滾翻》。本次研討活動選擇了有代表性的體育教材:體操和技巧,通過小學老師對體操教材的處理、中學老師對技巧教材的處理,讓兩者進行有效的銜接。研討現場,中小學教師們通過彼此的對話和交流發現,從目標、內容、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多個研究點去探討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銜接,能有效地幫助小學生適應中學的體育學習。教師對每個教材的處理,要用系統性的眼光去對待,每個水平階段、每個教材,必須要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才能為下個階段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同學段對學生體育能力要求的不同,學習目標達成度的不同,學生心理變化的差異,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等等,為老師找準學生能力發展的起點提供了幫助。
總之,通過中小學銜接的研討活動,中小學老師發現了應該通過尋找中小學體育技能動作學習的銜接點,以動作技能學習為主線的同時,更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與價值,提高學生的體能和個性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堂上取得不同層次的進步。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去落實每個水平學段應該要完成的任務和目標。在中小學銜接中要重點考慮幾個銜接的問題,如:學習興趣的銜接、教材內容的銜接、對體育運動習慣的銜接、對運動技能的銜接等等。中小學銜接研討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聚焦課堂、系統教學、尋找銜接要點、攜手研究探討,實現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
四、以解決疑難問題為目的的主題教研活動
這個主題的教研活動主要就是通過預設一些疑難問題,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通過教師的集體交流討論來共同解決體育教學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這類教研活動是指引教研活動的風向標,具有創新意識的教研活動形式,可以把自己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問題提煉出來作為教研活動進行研究。例如:如何把體育教學目標細化、分解,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達成、體能與技能有效統一、目標與過程和諧統一、主導與主體和諧并存。2011年浙江省中小學體育“疑難問題”專題研討會研討了教學目標的正確性、教學重難點的合理性、教學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適用性、評價標準的確立等,重點對單元課時之間如何銜接、課時安排是否合理等進行探討,如《前滾翻成直腿坐》《后滾翻接跪跳起》《立定跳遠》《跳上成蹲撐——各種姿勢下》。通過體育專題研討的形式,發掘教材的內涵,提高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提高。總之,這類教研活動要求目標低、問題小,要帶有實踐性、可操作性并有具體的反思點,互動點評圍繞課堂疑難問題的解決展開,教研活動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五、以校本教研為特色的主題教研活動
這一類型的教研活動,主要是以某一個學校、某一個區域的體育教學為單位,教師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樸實有效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服務自己的課堂教學,針對自己面對的困惑問題,群策群力,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這種教研活動是最基層的活動,通過體育組日常開展的教研,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每位教師都應該在這個教研活動中得到自我發展和鍛煉。例如:水平二《體操:側手翻》《仰臥推起成橋》《跳山羊》等等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相對冷門且帶有一定危險性的教材內容,給聽課的老師帶來一些啟發,可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校本教研活動的關鍵是認真去觀摩課堂教學,如課堂教學中你聽什么、怎么去聽;看什么、怎么去看;記什么、怎么記;反思什么、怎么反思等。
總之,無論哪種類型的主題教研活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教研活動能力的提升。以上五種主題教研活動,教師要綜合整體考慮,充分利用它的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教研活動僅僅是一個載體,一個平臺,關鍵在于教師的本身,在于教師是否融入教研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是否學會反思,是否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