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體育課堂常規,每個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關于課堂常規,不知人們是否從觀摩課中發現一種較為奇怪的現象,即觀摩課上幾乎聽不到安排見習生的聲音,也很少看到在課結束的時候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收還器材的環節。這到底是為什么?另外,在很多研究中都把體育課堂常規劃分為課前常規、課中常規和課后常規,真的如此嗎?常規究竟該如何定位?有哪些?如何執行?怎樣檢驗?目前存在了哪些認識誤區?為了能夠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確保教學安全有效,體育課堂常規問題十分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梳理。
一、體育課堂常規在觀摩課中的疑惑
在現場觀摩體育課或觀看觀摩課錄像的時候,越來越強烈地發現一種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現象,即有些課堂常規不見了蹤影。如看不到見習生了,也看不到學生幫助老師收還器材的情節了。一節課看不到,兩節課看不到,為什么若干節課都是如此呢?我實在想不出究竟是為什么。有一次,撥通了一位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一線老師的電話,向他討教此種現象的時候,他十分鎮定且很堅信地說:“觀摩課一般沒有見習的學生,尤其是觀摩展示活動的時候,學生人數都是事先定好的,不會有見習的。”聽了這樣的回答,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往往就是因為類似這樣的原因,很多觀摩課顯得有點失真,換句話說,表演的成分就多了起來。觀摩課中無論是未安排見習生,還是沒有師生共同收還器材的環節,都反映出對常規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實際上,無論是觀摩課還是常態課,凡是常規都不可輕易增減,否則就不叫常規了。觀摩課上的見習生問題、器材的收還問題,都不能因不是常態課就想象著沒有見習的學生,以及“不用學生收還器材,自然都有人收”等的錯誤認識(觀摩課結束,經常會看到幾個老師一起幫助收還器材)。
二、體育課堂常規認識誤區與現象
1.將體育課堂常規等同于體育教學常規
在一些研究中把體育課堂常規劃分為三大塊,即課前常規、課中常規和課后常規。這種認識,實際上是把課堂常規的概念擴大化了,也就是說,所闡述的課前、課后的一些常規,已經超出課堂的范圍,超出課堂的常規又怎能稱為課堂常規呢?因此,將課堂常規分為三塊內容顯然有些不妥。那么,課前和課后也需要老師認真遵守的假如不是課堂常規又是什么呢?我們知道,一定程度上,教學既有廣義的概念又有狹義的概念,廣義的教學概念除了課堂上具體的教與學活動以外,實際上還包括課前準備的教學活動,如進行教學設計,撰寫教案;課中的授課,教與學狹義上的教學概念;課后的教學反思等。因此,體育教學常規可以將備課等課堂以外的活動包含在常規內容之中。基于此,不能將體育課堂常規等同于體育教學常規。體育課堂常規應限定在一節40或45分鐘的課堂上,超越這些時間的,老師需要做的或學生需要做的任何活動,都難以被包含其中。除此之外,還有人用體育教學課堂常規來稱謂,從體育課堂常規、體育教學常規、體育教學課堂常規三種表述方式出現的頻率來看,體育課堂常規最為常見,但從大家歸納的具體內容來看,體育教學常規更能夠承載課前、課中、課后三大部分的具體內容。而體育教學課堂常規,實際上是對體育課堂常規的進一步明確化,而區分于體育訓練課堂。因此,無論是叫體育課堂常規、體育教學常規還是體育教學課堂常規,都必須首先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有多大,哪些概念可以近似于等同,哪些概念應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只有這些概念清晰了,如何落實課堂常規才能夠準確到位。
2.將體育課堂常規與體育教學要求混淆
體育課堂常規是什么?它究竟與體育教學要求有沒有區別?假如有區別,區別在哪兒?有沒有將二者混淆的現象?在研讀很多關于體育課堂常規的文獻時發現,目前,在一些研究中,有人已經把體育教學中的具體要求當做課堂常規的現象,也就是說,把對老師的要求和對學生的部分要求都當作了課堂常規。如有研究認為,體育課堂常規對教師而言,要“認真做好學生的學期、學年體育成績的考核和評定,重視資料的積累和保管,并且,定期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指導和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顯然,這些都是對老師日常工作的具體要求,而非課堂常規。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工作并非課堂上現場完成的常規工作。除此之外,在學生方面,該研究談到,“站隊時要做到快、靜、齊”。可以看出,該項研究,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要遵守的常規內容,都混淆了對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內外的要求。假如把要求完全等同于常規的話,就沒有單獨再提出“常規”的意義了。常規是要求師生要做到的,但已經是一些日常教與學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要求,而且,還是大凡體育課上都必須履行的。
3.體育課堂常規范圍過大超越了常規內容
如有研究在表述學生課前常規的時候說:“首先要讓學生養成有體育課的一天更應重視科學飲食的良好習慣。”而且,還進一步解釋說,“這不但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為學生進行安全鍛煉和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看似很有理有據的闡釋,實際上已經遠離了體育課堂常規的本質或核心。也就是說,把課前學生應該如何飲食都作為課堂常規的話,那還有什么不是常規呢?還有,有人把“下課后要做好體育課筆記”也作為是學生需要履行的常規。首先,“課后做筆記”這樣的要求現實嗎?目前,又有多少學生將其作為常規認真執行呢?難道下課后做好體育課筆記不是一件極其稀少的現象嗎?如此稀少的做法,又怎能算是常規呢?
又如,有研究對體育課堂常規的具體內容進行表述的時候說:“體育課堂常規包括教師對于日常課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設計和安排。”這樣的解釋顯而易見是過于全面了,遠遠超過了“常規”的范圍。
4.對體育課堂常規的認識不一
體育課堂常規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認真遵守的行為規范,但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發現:當大家都在說體育課堂常規時,實際上,一定程度上說的并不是一回事兒。從執行者上來說,有人認為是師生要履行的。如有研究認為:“體育課堂常規,是為了保證體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對師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學校體育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有人認為只是教師本人要求做到的,如有研究中這樣描述:“體育課堂常規就是教師開展和處理日常教學活動的一般行為方式,是教師的一種日常教學活動。”從常規內容來看,約占80%以上的研究者將體育課堂常規的內容設定為:課前:教師備課、寫教案、了解學生情況、準備場地器材、服裝準備等;學生有事請假、服裝準備;師生提前到達教學場地等。課中:教師宣布課的內容、目標、要求,按教案上課,注意安全衛生,小結和講評等;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學生專心聽講、仔細觀看,愛護場地器材,收還器材等。課后:教師寫課后小結,檢查場地器材收還情況,進一步了解缺勤學生等。少數研究者將體育課堂常規直接指向了課堂,將其主要內容列舉為:(1)集合整隊與報告人數;(2)師生問好;(3)宣布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4)安排見習生;(5)檢查服裝;(6)安全檢查;(7)激發學生情趣和注意力;(8)做準備活動;(9)以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為主的學習;(10)做放松活動等。還有個別研究者將體育課堂常規的內容歸納為體育課堂安全保障的要求、新課標背景下體育課堂的要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要求等。以上歸納的對體育課堂常規的認識不一現象,說明大家目前對體育課堂常規是什么、有哪些等尚未形成共識,有的內容偏重于廣泛性,有的內容偏重于概括性,為此,進一步研究體育課堂常規的定位十分必要。
三、體育課堂常規為何“少不得”
分析到此,我們可以對為什么本研究提出體育課堂常規少不得進行一下歸納。“少”主要看少了什么?哪里少了?少了有什么影響?多主要是多了什么?哪里多了?多了有什么不妥?實際上,當我們從目前大家對體育課堂常規的認識和課堂上出現的疑惑來看,觀摩課上很少見到安排見習生和收還器材的情況,實際上是常規少了的具體體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常態課,不做或做不足準備活動,不做或做不夠放松活動等現象也是常規少了的現象之一。體育課堂上常規不執行或執行力度不夠的現象,不但對體育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有時候對學生的健康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課的開始不做準備活動,很容易在劇烈的運動中發生急性拉傷、扭傷;課的結束不做放松活動,在疲勞逐漸積累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導致慢性勞損等現象發生。有時,不安排需要見習的學生進行見習,很有可能在練習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因此,該有的體育課堂常規少不得。
實際上體育課堂常規也“多不得”,這是因為,一方面,有很多研究認為將課前的和課后的需要老師做的一些事情或工作也被歸納到課堂常規中,這樣一來,常規的落實情況很難衡量;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即便是將體育課堂常規已經定位在了課堂中,也同樣出現過于寬泛、面面俱到等現象,也就是說,有研究者幾乎把體育課堂上向老師和學生提出的各種要求都看作是常規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也就等于無常規。也就無法突出哪些是必須完成且很好完成的要求,哪些是可以或基本可以的要求。
基于此,體育課堂常規應該是師生需要履行的對體育課質量有直接影響的,缺少了它體育課就顯得不完整、不科學、不合理的,無論是常態課還是觀摩課都必須遵守的規范化要求。
四、體育課堂常規的特性與歸類
體育課堂常規不能多也不要少,但哪些應該是?作為體育課堂的常規應該同時具備哪些特性呢?
(一)體育課堂常規的特性
關于體育課堂常規的特性,無論是老師需要執行的,還是學生要遵守的,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歸納,即限定性、穩定性、實操性、實效性、可評價性等。
1.限定性:范圍上被限定在體育課堂之中
在分析討論哪些是體育課堂常規,哪些不是體育課堂常規的時候,首先是要把常規的范圍劃定到課堂之中,因為,課堂之外的要求盡管也很重要,它畢竟不能算是課堂常規了。因此,被作為課堂常規的具體要求或行為規范,首先就要符合限定性,不被限定的,尤其是課堂以外的,無論有多么重要,都已經超越了課堂之范疇,就不算是課堂常規了。
2.穩定性:時間上長期不變的行為規范
作為課堂常規不能今天是這些,明天是那些;也不能這樣的課是這些,那樣的課是那些。凡是體育課無論是常態課還是觀摩課,無論是今天上的課,還是未來要上的課,都應該有著一致性的規范化、且長期不變的要求。實際上,我們從“常規”二字上也能夠直接看出其穩定性特征。因此,凡是被列為常規的內容,師生都需要長期堅持執行與遵守,且認真履行。
3.實操性:行動上具有具體的操作方式
體育課堂常規不能只落實在口頭上,一定要能夠落實在行動上,因此,體育課堂常規就應該具有一定的實操性,即可以行動起來,具有具體的操作方式。如宣布課的內容、目標和要求,是要求老師在課的開始部分張開口要“說”的。“說”本身也是可操作的一種方式之一。又如,師生一起做準備活動,是要求師生都“動”起來的,無論是伸伸胳膊、踢踢腿,還是扭扭脖子、轉轉腰,總之,可以看到在“做”,即操作。因此,常規是能說出來、做起來等的規范要求。
4.實效性:效果上應該是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
為什么要規定師生都必須在體育課堂上共同遵守的常規?一方面要確保體育課的規范性,同時,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確保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但如何能夠確保?體育課堂上規定的各項常規,應被看作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常規的設定一定是有利于課堂質量提高的,一定是能夠起到正向促進作用的。
5.可評價性:質量上應該能夠被定性或定量評價
體育課堂常規是基本要求,但基本要求執行的如何?需要進行評價才能有所區分與判斷,因此,被設定的常規,就應該具有可評價性,而要評價常規執行的情況,就要求分條目分層次進行。如從判斷有與無,到判斷有多少,再到有多深,也就是說,做到什么程度?就拿安排見習生來說吧,體育課堂上,老師是否履行了安排見習生的常規?是如何安排見習生的?對學生見習是否有監督檢查?反過來,評價見習常規落實情況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教師具體安排見習生的情況而做出判斷。不但可以看出有沒有,還要能夠看出做到了什么程度。
(二)體育課堂常規的歸類
不同的研究者或實踐者會從不同的視角對體育課堂常規進行歸納,盡管有的不完全準確,但目前已有的歸納方式中,最為常見的是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來歸納,還有按照對教師的常規,對學生的常規等方式進行歸納。實際上,當我們把體育課堂常規限定到一節課40或45分鐘之內的話,我們甚至還可以從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大部分來歸納總結其常規內容,歸納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實際上可以按照場地器材類、服裝類、時間類、內容類、安全類等來歸納體育課堂上各階段師生應該履行的常規。經過初步的梳理,目前,師生共有36個具體要履行的常規,其中,按照各部分來歸納的話,各部分體育課堂常規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師生要執行和遵循的課堂常規多集中在準備部分,且占全部總數的55.6%。
按照各類型劃分的話,其中場地器材類、服裝類、時間類、內容類、安全類等各類常規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體育課堂常規按照類別來劃分,多數集中在內容類上,且占38.9%。其次是場地器材類的常規,約占總量的25%。
五、貫徹落實體育課堂常規應把握的關鍵點
體育課堂有若干個需要師生共同履行的常規,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好常規,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關鍵點1:從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常規
體育課堂常規無論多少,對于體育老師來講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因為,履行與否,以及履行的程度都直接影響著體育課堂質量。但如何從思想上重視呢?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認真履行常規的目的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常態課與觀摩課上的常規并無明顯區分;還有一方面就是,要能夠在教學反思中增加對常規履行情況的反思內容等。只有引起重視了,才有可能履行到位。
關鍵點2:從內容上要全面落實常規
對于貫徹落實常規而言,僅僅從思想上有了高度的重視,還不能完全達到一定的效果,仍需要具體操作,尤其需要根據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不同,充分而全面地把握每一項常規的具體要求和執行方式,要求教師做到的,教師要能夠以身作則,始終如一;要求學生做到的,仍需要教師向學生講述清楚,讓學生們知道有常規要履行,且更要明確如何履行才符合基本要求。不可遺漏自己認為不太重要或不堅持履行的常規,尤其是安全類的,因為它直接關切到學生的健康與安全。
關鍵點3:從操作上要落實的充分具體
想到了、做到了,并非萬事大吉,還需要充分地做到位。所謂做到位,言外之意就是要達到一定的效果,如準備部分,學生要能夠在上課的時候做到“不帶與課無關的任何尖銳鋒利的東西”,究竟學生做到了沒有,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做出檢查,通過觀察,語言引導,落實學生是否完全按照常規要求做到了位,假如在檢查中發現有人依然帶有手機、鑰匙、發卡等與體育課無關的、有一定安全隱患的物品上課,教師就應該在具有正確判斷的情況下,即刻做出適當的處理。如果不重視這個環節,也很有可能因一時的疏忽而發生危險。
關鍵點4:效果上要做好督促、自查評價
體育課堂常規履行的效果如何,一方面要通過整個課堂教學效果來評價,另一方面要關注履行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方式的正確性、持久性、準確性等。這些方面是否充分做到了,需要教師高度負起責任,督促學生認真履行的同時,教師自己也需要具有較強烈的責任心,在學生練習期間要不斷地根據器材有可能發生移動等情況,履行好檢查工作,并及時自查是否某個環節有缺口,不斷地完善和跟進,既盡可能地確保安全,又確保體育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有望促進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不是僅僅在思想上重視了就能夠說明一切了,更需要具體行動和及時有效的督查措施,確保常規保質保量地履行到位。
六、結束語
體育課堂常規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執行與遵守的基本要求,貫徹落實常規的效果對體育課的質量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基于此,重視、履行、評價周而復始,關注每一個環節,重視每一項常規落實的效果,是每一位體育教師所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