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老師在《體育教學》2010年第11期的文章《體育常態課與觀摩課的連點》中談了一種新的“好課”的評判視角。讀后,感觸頗深,就體育課的“好課”,特別是好的常態課,筆者一直有幾點看法,現寫出來,與大家商榷。
一、好課應有“味”
于素梅老師談了一節好課的特點,作為一名教師,“主觀感覺”應不“心虛”。我認為,想不存在任何“心虛”,不管是常態課亦或觀摩課或評優課,首先展現出的應該是有“味”。所謂有“味”,猶如廚師做一道菜,值得人去看、去品,從而知道這道菜的好壞,反應出這個廚師的功底,掌握的火候,做出菜的“形、色、味”是否俱佳。一個好的廚師是不會“心虛”,不怕人去“品”的。而一節好的體育課更應如此。一節好課能品出的“味”,首先是教師本人展現的風采,表現為教師的基本功、教學的組織能力和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其次,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課堂學習能力及學生的情感表現如何;最后是技能的學習和運動量、運動強度等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需要。
這些“味”最能體現在課堂的氛圍上。好課的課堂氛圍應該是寬松、民主、融洽、和諧,充滿著人文關懷。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善于用心傾聽和了解學生的想法,善待學生的不足,盡可能地呵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一節好課的“味”還體現在是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好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遞。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我表現,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意識、合作意識和人文素養,盡可能使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獲得全面發展。作為好課的執教者,教師會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規律,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諸如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變化教學等,使學生能學到體育技能和鍛煉的方法,讓學生心情愉悅,愿意參與活動。
此外,教師會積極關注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重視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評價,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學會尊重、學會欣賞、學會共享。這樣,學生才會快樂,才會有成就感,才會有成功的體驗。
教師還應重視學生的差異。好課的執教者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認同、欣賞各位學生,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兼顧不同體質、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好課應立足于促進學生長遠發展,重視挖掘學生的潛能,并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內容,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好課之“味”值得品。
二、好課應有“變”
“變則通”,“變”則有創新,“變”才有活力。變就是利用學生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心理去改變陳舊的體育教學。不管是常態課還是觀摩課亦或評優課,其好課之源一定在于“變”。
許多的常態課怕別人去看,因為它是生搬硬套的。“集合、整隊、慢跑熱身、幾節熱身操,進入主要內容,放松、總結”,按部就班,學生感到乏味枯燥,缺乏新意,缺少變化。
其實體育課之內容,不外是田徑、球類、體操、舞蹈以及傳統體育項目,而之所以被舉薦為“觀摩課”或“優質課”,那一定是好課,一定有不同于一般課之處。而這靠的是“變”。前幾年推崇的“讓學生樂了、熱了”就是在原先陳舊的體育教學上有了“變”,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進行技能學習,而變成了輕松參與,快樂學習。
體育課之“變”是不是很難?結論是:不難!許多時候,我們想讓學生投入,想讓學生喜歡,想上“有效的課”,“變”又是那么簡單。比如“耐久跑”課中的“定時跑”,學生討厭,教師也不喜歡。特別是常態課,許多時候只有靠“打壓”才能完成,原因無非是枯燥乏味,學生怕苦怕累,不積極。如果我們簡單的變一下,比如上此課時,先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報一下自己大概能跑多少米,且各準備一個小紙旗,然后插在自己的目的地。開始后,每個學生都會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同時又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后面的同學總是去努力達到前面同學的目標,達到了,又獲得另一份成就感。這只是利用一面小紙旗收到的效果,其實,許多課的“變”真的很容易。也許,只是一句不生硬的激勵,一次不一樣的眼神,一次不一樣的體態;也許,只需要一張小紙片,一個紙球。只要有心,常態課一定會成為一節理想的“好課”。脫離“放羊”,從而不怕人看,不怕人評,不怕人品。
三、好課應有“實”
于素梅老師探討的是“常態課與觀摩課之間的連點”,也就是讓“觀摩課”回歸于“實”。“實”就是真實,也就是說“好課”無需華麗的包裝,無需花里胡哨的刻意安排,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哪怕不完美,也就是我們想象的常態課。要的是不研究假問題,不搞假探究,而是以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行為,真實的生命去構筑真實的課堂,造就真實的人。而真實的課堂才會更加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作為“好課”必定是真實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它所追求的是教學的真實效果,而不是表面的熱鬧。熱熱鬧鬧的課堂往往充斥著些許浮躁和急功近利,其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離開了教學效果,一切課堂都將黯然失色。正如于老師所列舉的遼寧的一節“仰臥推起成橋”課:“第一感覺很舒服,課很自然,能從中明顯發覺亮點和啟發性。”這時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小男生去拍了另一個同學的腹部而使其落下——這就是“真實”。那些通過反復演練,且師生配合的“默契”、“非常態”的觀摩課,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
好課應如何追求教學效果呢?第一,教學應突出項目特點。不管是田徑、體操、球類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各個項目都有不同于其他項目的特點,我們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二,關注主要問題并重點解決。課堂上教師集中優勢力量和主要精力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不是糾結于瑣碎的、無關緊要的非本質問題,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三,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去。第四,透明反饋、及時鞏固。反饋一直被認為是有效學習的關鍵,透明反饋有利于學生對技能的把握,從而更有效地提高鍛煉價值,提高身體素質。
四、好課應有“美”
一節好的體育課無時無刻都在給人傳遞一種體育學科特有的美感,它體現在語言、形體、示范、舉止等方面。比如,教師飽滿的精神狀態,優雅的舉止,抑揚頓挫的語言講解,優美大方的形體示范,以及學生傳遞的積極參與和情感,這些無不帶給課堂教學的所有參與者以美感,包括學生、聽課者,當然也包括做課教師自己。
好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好課觀”,去尋找好課之“味”“變”“真”“美”,并以此標準去備課、上課,何愁課堂教學不出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