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煙花是為了安全,怕引起火災,怕傷到旁人,更怕無意外的身中劇毒。
當蛇年的煙花爆竹于2月5日在北京統一上市。一場空前的抵制煙花的風暴早已熱浪撲來。在很多人看來,不放煙花不會有性命之憂,倒是放了煙花難保健康安全。
于是作家都向公知迅速轉型,童話作家鄭淵潔在微博上發起“春節期間遇霧霾空氣污染禁放煙花”投票,有超1700人參與調查。數據顯示,近85%的網友贊成“我同意遇污染天禁放煙花”,僅15%左右的網友表示“反對”。
北京市專業氣象臺也于2月5日首次推出了“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根據風、濕度和降水等氣象要素,將“適宜”燃放、“不太適宜”燃放、“不適宜”燃放依次分為1、2、3級。根據7日發布的“北京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9日(除夕)至12日(初三)總體為2級“不太適宜”燃放,13日(初四)為3級“不適宜”燃放,14日(初五)至15日(初六)為2級“不太適宜”燃放。
其實禁放煙花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
1994年,在北京城春節上空飄蕩了上千年的煙花,隨著政府一紙禁令煙消云散。北京市政府從1993年12月1日起,規定在城市中心的八個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違者要處以100元到2000元的罰款。隨后,全國陸續采取禁放政策的城市共有282個。
這條禁令是順應當時民意的。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和八個城區近郊區人大、政府對8萬多市民的調查統計,贊成禁放的占84.6%,反對的占13.2%,持保留態度的占2.2%。
禁令的理由和今天民眾的呼吁別無二致:安全和環保以及高昂的社會管理成本。
后因執行這項禁令的社會管理成本相當驚人。禁改限的呼聲日益高漲,到2004年已有105個城市解禁,其中包括上海、杭州等城市。北京當年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3%表示應該完全禁放,66%的人認為不應禁止,但應有所限制,11%的人認為應該完全放開。
2005年,北京市政府再度順應民意,并以“執法成本很高、社會效果不好”為由,將嚴禁了12年的煙花放出管制牢籠,完成了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輪回。
如今,本是春節討吉利、營造喜慶氛圍的煙花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安全和環保,因為它惹著了PM2.5這個給很多人帶來噩夢的顆粒物。2月17日,環保部通報春節期間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月9日—15日,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有所下降。74個城市春節期間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54.7%,超標天數比例為45.3%。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最大超標倍數為4.7。
剛剛回京的人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消息:中國科學院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認為,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專項組將這些因素歸結為“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后果”。在北京地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1/4;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1/5。
控制霧霾需從控制污染物排放著手。禁放煙花到底會對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多大效果,在各界尚有爭論。但近些天來的霧霾天氣讓人們不得不防。據媒體相關報道,在尚未禁放煙花的情況下,北京市春節期間的鞭炮銷量同比下降45%,少賣鞭炮25萬箱。
是否禁放,政府還來不及做決斷。只是不知道如果再度禁放后,北京居民會不會在短暫的歡呼后,寂寞難耐下再度向往煙花滿天、爆竹聲聲的熱鬧?隨后“執法成本很高、社會效果不好”的呼聲再起?畢竟,這個城市已經歷一次從禁到限的輪回——且都是在順應民意。而任何一次“朝令夕改”都是政府公信力的透支,都會造成社會管理資源的無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