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青山夕照明,鐘晨先生喜歡這句詩的豪邁情懷。他還沒辦妥退休手續時,就被一家民營企業聘為企業顧問,一干就是四年。他說:“原來約定試干一年,可干到今天,老總硬是不讓走。”
繼續上班的日子,鐘晨總是把白胡茬刮得溜干凈,自稱“辦公室小弟”,放低身價履新職;嘴里常蹦出“元芳,你怎么看”之類的流行語,讓剛走出畢業季的新員工覺得他挺“潮”。可這家公司老板卻有這樣的認知:一位哲學家說得好,同一句話,從老人嘴里講出來和從年輕人嘴里講出來,含義是不同的。“我問鐘晨先生頭發怎么由白轉黑了,你聽人家怎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這是在夸咱公司通文墨了,文化層次高起來了。”
“企業文化管理也要做概念、做空間、做項目。我雖不參與決策,但對雇主之問題當有解決之道。”鐘晨這幾年以價值觀為導向,促公司成立黨委、建立工會,主張以故事手法編寫員工成長讀本、規劃員工職業生涯、指導公司內刊編務、開發“實踐論”體系,助推企業文化的滲透與傳播……業界人士稱該公司藏著個“影子老總”。想想看,類似這樣的“文化幫辦”哪個企業不需要?
退休前,鐘晨曾做過媒體和文化企業的高管,就職業匹配度來說,受聘企業文化顧問,該說經驗儲備豐沛。可他說“不然”,古人講與時偕行,豈能囿于陳跡。當年康熙皇帝以“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贊譽萬卷《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者陳夢雷,其意是天增歲月人增壽,而智識亦有增無減。
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局的估算,2050年地球客滿,那時全球兒童總數僅有4700萬,60歲以上高齡人口則將達到12億。大多剛退休者忌諱“老年人”這個字眼,國外有一種“熟年人”說法挺熨帖的,即在中年、老年之間劃分出一個“熟年”區段,熟年人中倘仍能繼續從業者可稱晉級“白金時代”。像范曾、韓美林這等大家退下來后,其大作含金量會更高,相關機構唯恐請之不及。但更多晉級“白金時代”的人得“轉業”,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行醫28年的仁青次仁退休后受邀做了高級導游,連CCTV《遠方的家》節目組都請他做攝制組顧問。
一位半輩子在黑板上反反復復抄寫老舊講義的教授,退下來受聘于一培訓機構顧問,一月未滿就被告知“謝謝,拜拜”。那些耽于過去、懵于未來又想退而不休的熟年人切記,雇主既關注你的專業背景,更看重你的行事軌跡。顧問職涯,最“霉”不過夕陽“轟”。
亦如今天的時代提倡大家學無止境,明天的時代更需要寶刀不老。就說當下職場人吧,要將自己的職業含金量打造為多少,也許今天就應該有所思考。對那些正潛伏于熟年前的中高管人士而言,戰略人生是一條永不止息的長河,無法從其中分割出一個截然的段落。假若你有白金夢,人生百忌之一就是:忌不時時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