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討論越來越多。從政府、學界到民眾都注意到“老齡社會”將給我國社會帶來空前的挑戰。但是,社會各界目前對于“人口老齡化”、“老齡社會”等概念的真實含義卻一直存在著認知偏差。大家普遍接受一個關于“老齡社會的國際標準”,即年齡達到60歲以上的占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達到7%,即為進入了“老齡社會”,如果按此標準,我國無疑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了。但筆者認為,這樣定義“老年人”和“老齡社會”過于草率,也會嚴重影響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不應草率定義“老年人”
人們在用“年齡”指標去定義“老年人”時,應該注意其“年齡指標”的含義。“老年人”的真實含義應該是由于其年代年齡的增加而導致生理心理機能和活動能力的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被認定為“老年人”。因此,判斷一個人年老與否,最關鍵的標準應該是看其生理心理機能和活動能力的衰退程度。現代社會中,人們按照年長人口群體的平均衰老程度,用一個統一的年代年齡來標定老年人標準(如60歲或65歲),這種做法忽略了年長者群體中的個體差異,本身就不具合理性。
之所以要確定一個統一的“老年人”年齡標準,主要是為了實施一些統一的制度和政策,如強制性退休制度、養老金制度,以及一些為“老年人”提供福利優待的制度和政策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思維怪圈:一方面是“由于60歲的人屬于老年人了,因此強制性退休年齡應該定為60歲”,另一方面是“由于60歲達到退休年齡了,他們應該屬于老年人”。很顯然,由于一些制度和政策的需要而人為地建構了一個統一的“老年人”年齡標準,而按照這個標準而落入“老年人”圈子的人就強制性地“被退休”、“被保障”、“被優待”了。
目前人們所談論的“人口老齡化”主要是由于人均壽命延長所致。由于人均壽命延長,處于60歲或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越來越大,由此就被稱為“人口老齡化”。但在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人們同樣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的同時,人口的平均衰老程度也在推后。
導致人口平均衰老程度推后的原因:一是由于營養和保健的大幅改善,使得中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大大提高;二是由于經濟和社會活動方式的變化,使得人們經濟和社會活動能力的衰退大大推遲。在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年長者的就業能力較早地衰退了;但在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時代,年長者平均就業能力的衰退則大大延后。因此,即使是有必要確定一個老年人起點的年齡標準,也應該根據人口平均衰老程度的推后而不斷進行調整。在我國包括年長者在內的總人口的實際健康和能力水平都大大提高的情況下,仍然固守數十年前的“老年人標準”,并依照這一年齡標準去固化我們的退休制度等制度和政策,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進入“老齡社會”為時尚早
由于人為地維持著一個不合理的“老年人”年齡標準,并以此來計算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自然就會得出“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的虛假結論。之所以稱之為“虛假結論”,是因為916bb50e9ecab2b75609430cb80cedf6ec43adc61c982cfd542e936fde900522它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在這些“老年人”中,有大量的人事實上還處于年富力強的狀態,正是由于將他們也納入“老年人”的范疇,導致了老年人比例的虛高。
進一步看,聯合國制定的“老齡社會”的標準也不夠科學,因為即使能夠證明應該將65歲以上者認定為老年人,那也無法說明為什么他們占到7%就會使整個社會進入“老齡社會”。7%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比例,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較小的老年人比例去將整個社會都界定為“老齡社會”呢?中國14歲以下的兒童占到總人口的16%以上,比“老年人”的比例高很多,為什么不把中國社會稱為“少齡社會”?
因此,目前我們所采用的“老年人”標準和所談論的“老齡社會”,都是由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觀念建構的,而這種社會建構又反過來強化著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并給全社會帶來“老齡社會焦慮”。
這種認知偏誤正在給我們未來的社會政策和人力資源政策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對老年人劃界的偏誤,將使我們無法準確地把握真實的老年人規模和他們的實際需求,進而使得我們很難準確地測算未來養老需求的資源,并且很難科學地制定相關的制度、政策和規劃。另一方面,目前這種現象將許多年富力強的勞動者劃入“老年人”行列,然后再去挖掘他們的“老年人力資源”,促使他們“再就業”的做法是一種效率低下、效果較差的做法,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將他們硬劃到“老年人”之中。
“老齡社會”何需焦慮
還應該指出的是,導致目前“老齡社會焦慮”的原因還來自于我們社會中對未來養老負擔的過度焦慮。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會負擔不起7%或更高比例的老年人口了嗎?事實上,即使老年人都是社會的負擔,這個7%或更高一些比例對現代社會來說,總體上也不會負擔過重。
稍微做一些比較就可以發現,即使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無論是家庭還是全社會花在養老方面的資源也要比花在“養小”(養育兒童)方面的資源少得多。為什么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愿意花大筆的錢去“養小”,而對可能增加一點“養老”的負擔就要感到焦慮呢?
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養老問題,公平地分配資源,養老負擔就不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并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們將來會以更少的勞動力去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至少在過去幾十年里,社會總財富增加的速度遠高于老年人比例增加的速度。應該相信,未來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適度的經濟發展,有合理的社會保障和其他財富分配制度為支撐,老年人口的增加并不會成為社會新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