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青年人可能會因缺乏社會經驗而對工作無所適從。然而,也有不少中年人因為不得志而自怨自艾,這種虛度光陰,比青年人的懶散來得更為可怕。
“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升不能降”的“職場中年危機”,本質上在于迷失了自我。人們喜歡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而當職場的殘酷現實,讓他們不得不聽命于更年輕領導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非常壓抑和焦慮,并盡力逃避那些讓他們感覺無力支配的局面,從而懈怠并自閉,最終被職場淘汰。
《經濟學人》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46歲是中年危機的最高峰,很多人會在這個年紀感到非常不快樂。養老、養小、養房、養車等多項開銷都在此時攀上頂峰,年輕的憧憬與夢想,也要面臨檢閱攤牌。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夾擊,不快樂指數當然慘到破表。
如何避免這種不快樂,拒當職場“淘汰郎”呢?
少抱怨,多充實。在同一個組織待久了,難免會對體制、人際、薪資有所不滿。如果把不滿情緒傳遞給同事,容易使團隊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態度變質。釋放負面情緒并不會改變現狀,采取一些可操作性的改變,讓自己在學習充電的過程中,感到快樂。而且在提升能力達到目標的整個過程中,也能提升個人的自信心。
少說話,多做事。言多必失,失言就會向周圍的人釋放出“負能量”。職場失意正是被上司拿著放大鏡挑毛病的時候,只要業績出現滑坡,就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局面。所以,情緒歸情緒,工作歸工作,踏實肯干的態度是最好的職場“盔甲”。大事做不了就做小事,控制不了舌頭就索性禁言。拿出實實在在的成績,才是職場升遷的康莊正道。
少空想,多學習。對中年人來說,空想自我提高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而培養出來的第二專長不是為了興趣愛好,而是需要資格驗證的“真功夫”:如果擁有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跳槽可以雙倍加薪;有檢驗過的語言證照,想進入跨國企業不用愁。資格在手,進,可讓自己擁有的升職空間愈來愈多;退,可利用第二專長拓寬再就業的范圍。
曾有一位傳媒銷售冠軍,在人到中年時經歷了“卡在半空”的尷尬處境。卻是家里“攆不走、踩不著、干不掉”的蟑螂給了他勇氣和力量,因為這些小家伙在遭到多次“圍剿”后,依然在家中“剩者為王”,繁衍開來。
既然不被上司看重,就索性加強內省、彎腰做事。他把自己的定位從“職場前輩”降低為“職場小強”。他給自己設立工作原則——實干加巧干。因為他發現:和自己同樣資質的同事大多都只想巧干,因不肯吃苦使工作做不實;比自己年輕的晚輩們很多是蠻干,不愛動腦子。于是,他在實干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而巧干。他記錄每次與客戶見面時的一些場景、客戶衣著等細節,等到再次見面的時候,他便會說出上次的細節,讓客戶覺得驚訝,很有受重視的感覺。
幾年之后,許多只想巧干的同輩都跳槽了,只會蠻干的晚輩也被裁員了許多;“職場小強”卻從半空中一躍而起,成為同行的領跑者。
遭遇“職場中年危機”,重新找回自己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既然“高”起來不那么容易,索性就自己“低”下來。定位低一點,態度好一點,付出多一點。我們將心態調整好之后,實干加巧干,距離成功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