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教師并不是不照顧中國留學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教學方法同中國老師不一樣。
筆者教過的一些學生,希望在本科畢業后到日本學習,提高日語水平、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還能學習對就業更有利的專業。早在筆者在日本讀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時候,周圍就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他們也抱有類似的目標,因此學習很認真,上課的時候經常向老師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學習態度值得佩服。
筆者知道,在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因為我也曾在中國的大學學習,也遇到過不少困難。當年我在日本大學學習的那個時期,中國留學生的困難主要是經濟問題,尤其是對于自費留學生來說。因此,他們沒課的時候都打工掙生活費以及學費。但是,最近這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更加富裕,高收入階層逐漸增加,對提高教育水平創造了有利基礎,很多高收入家庭考慮把孩子送往國外學習。這些學生當然不必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擔心經濟問題,能夠精力集中學習。當然我也認識普通家庭的孩子,到日本后還是經常打工來掙生活費。
還有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當中的語言問題。我認識很多去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一些人到日本的時候已經具有一定的日語基礎,也有完全沒有基礎的學生。我在中國的大學里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總是盡量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詞匯講,說話速度也故意放得比較慢,讓學生們都能聽懂。但是,在日本生活以及學習的時候,沒有與外國人交流過的日本人基本上不考慮說話速度以及用詞,因此,很多剛到日本留學的學生告訴我說,他們覺得“日本人說話的速度很快,難以理解”。
即便是那些日常對話沒有問題的學生,也常常在上課的時候遇到麻煩。日本的大學教師,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上課的時候經常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詞匯,特別是講一些專業性問題的時候。
許多中國學生還不太習慣日本式的教育方法。筆者在日本的大學學習的時候,導師經常說,“大學是自己學習的地方,應主動找自己的研究題目進行研究。”在日本的大學學習,特別是讀研究生的話,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基本上不會主動給學生任何關于研究的指示。學生有問題的話,教師才會給學生建議和幫助。而中國的大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密切,例如寫作論文的時候,教師詳細地講怎么收集資料、怎么設定題目以及怎么寫作論文等等細節。日本的教師只講解寫作論文的方法以及規則。因此,有的學生和我抱怨說,日本的大學教師冷淡,對人態度不好,“不照顧我”。
中國人和日本人雖然外表上很難分辨,但實際上內心完全不同,就拿交流方式來說吧,許多中國學生很難難以理解日本人到底想什么。許多中國人認為,日本人說話時往往吞吞吐吐,繞彎子,不直接說。日本人在交流的時候,總是要考慮對方的心情,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除非是對特別親近的朋友才會直來直去。對很多日本人來說,中國學生是客人,萬一中國學生不高興怎么辦?因此很多人和中國留學生說話時,都很委婉。
一般日本人與不太親密的人交流的時候,很注意距離,不會勉為其難地故作熱情,比較慢熱。筆者在中國大學教書的時候,組織過日本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流活動,中國學生很熱情,希望抓住機會與日本學生多交流,而日本學生的態度就沒有這么開放。有的學生后來私下對我說,覺得日本學生很冷淡,一些在日本留學的中國朋友也和我說過類似的話。筆者認為,他們并不是冷淡,而是在觀察,這是一種習慣,很難改掉。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交流的機會很難得,當然該抓住,但是,日本人的態度有日本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日本是島國,比大陸國家相比,同國外交流的經驗更少,因此,日本人的想法很難全球化。
筆者接觸過的在日本學習過的中國學生,大部分是克服困難,努力提高日語水平、了解日本文化,中國人在各個國家留學時,都努力適應對方的文化和習俗,而日本人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卻總是堅持自己的生活習慣,經常抱怨“在日本的話,不是這樣的”,因此,中國人更適應全球化的時代,在這一點上,日本人確實應該向中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