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為了高質量地完成初中英語教學,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習狀態,教師需要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教法,為學生創造樂學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一、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中心
正所謂“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中心,并以興趣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實現從依賴型學習向獨立型學習的轉變。
1.巧妙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集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帶來視聽感受,可以在教學中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景對話是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通過虛擬的環境,讓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對話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將情景對話與多媒體相結合,可以增強情景的真實性,使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自由表達。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圖畫展示情景對話發生的背景,還可以通過聲音特效盡可能地還原真實場景,比如加入清晨的鳥鳴、汽車的聲音等等,通過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增強情景對話的趣味性。這種陌生化效果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
英語教材的內容雖然是經過精挑細選,但有可能仍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而且教材一般以比較正統的書面語為主,學生很難借此接觸到地道的英語口語。因此,外語學習僅僅依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多媒體則能夠有效地彌補教學內容上的缺陷。利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欣賞英文電影、歌曲,豐富課堂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電影生動地顯現了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英語的文化語境。電影演員發音比較標準純正,學生可以在模仿中糾正自己的發音。多媒體可以將經典與流行相結合,通過較輕松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另外,PPT實現了對教學內容有層次地、完整地展現,相比較于傳統的板書,其字跡更加清晰。通過改變字體、字體顏色、增加下畫線等方式能夠有效地突出重點,讓學生一目了然,通過強調、對比、突出,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課堂的效率。
2.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教學活動
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理論教學,還應適時地開展多樣的英語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培養探索精神,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英語文學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有限,閱讀的書目主要以帶有圖畫的童話故事等淺顯易讀的書本為主。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英語圖書,對讀書較多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讓他們用英語寫下自己的讀后感,擇優在教室里張貼,供其他學生欣賞。
英語演講是一種操作性較強、效果較好的活動形式。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就必須給予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敢于將英語“說出來”,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前10分鐘,讓學生上臺演講??紤]到學生個人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題演講。
此外,還可以通過課本劇表演,使學生真正深入地了解、熟悉課文,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促使學生規范發音,學會運用。
這些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提高自身的英語素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優化課堂設置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之中,教師片面地強調了自身的作用,只注重向學生輸送知識,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使“教”與“學”分離。教師應當努力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優化課堂設置,以提高英語課堂的質量。
1.設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這一單元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目標,比如要求掌握這一單元的詞匯,能夠運用“How do you ...”的句型等等。教師要總體把握這一個單元的任務,再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時間,哪一節課用來熱身掌握單詞,哪一節課用來重點突破語法等,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學生的薄弱點,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一一突破。
2.優化教學環節
課堂中自學、討論、點撥、練習和小結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教師在課堂中要將這五個環節進行有效的連接和過渡,以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1)自學
自學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前熟悉課本的內容,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為保證自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學生自習前布置一定的預習任務,比如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談對這篇文章的看法等等。帶著任務學習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走馬觀花,渾水摸魚。
除此之外,在課后,也應該要求學生自己學習,因為英語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課前的預習與課中的認真聽都很重要,但是課后的自學作為對知識的補充和鞏固,同樣不容忽視。
(2)討論
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可以形成思想的碰撞,有效地彌補彼此思考的局限。課堂上教師可以提一些比較開放性的問題,比如“Shall we live to work or work to live?”這一類沒有確定答案,卻能引人深思的問題。討論不僅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還可以調動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點撥
教師的適時點撥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的疑惑,而且能夠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在英語學習之中,學生往往對“the”和“a”這兩個冠詞的運用產生困惑,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總結“the”和“a”的各類用法,分析這兩個詞的異同,明確它們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具體的使用方法。
(4)練習
所謂“光說不練假把式”,重理論也要重實踐。教師在理論知識講解之余可以讓學生做一些配套的課堂練習。特別是在語法學習中,如果學生單純地聽教師講,自己不動手是很難明白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句型造句。比如學習too… to….句型時,筆者要求學生自己造句。學生通過自己造句掌握新知,教師則可通過學生的造句了解學生是否已經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識點。
(5)小結
教師在課堂結束之后,要對自己本節所教的內容有一個簡單的回顧,總結特殊句型、語法知識點、單詞用法等。及時溫故,不僅讓學生對今天所掌握的知識有一個總的了解,還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三、結束語
英語課堂教學重在創新,教師要勇于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吸取優秀經驗的基礎上,轉變教學觀念,尋找新的教學思路,巧妙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課堂的設置,讓學生自主學習,樂在其中。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學)
(責任編輯: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