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明確主張:“語文課必須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奔凑Z文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課程,應緊扣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本體性教學內容)展開教學。
科普性說明文知識性很強,這類課文常會被講成科學常識課而變得枯燥無趣。那么,如何在科普說明文的講授中做到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彰顯語文教學的特點呢?筆者結合本校盧瑛瑛老師執教的《蝙蝠與雷達》一課,談談科普性說明文的教學。
一、正確舍取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科普說明文教學,屬于特殊的傳承知識的教學,例如《蝙蝠與雷達》這篇科普說明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文本,如果我們教學的目標設定主要指向是文本的主旨內容,就會將課堂中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對于科普說明文而言,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在這里,我們要帶領學生體會文章的整體邏輯結構,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和生動性。盧老師是這樣設定《蝙蝠與雷達》一課的教學目標的:
第一,通過學習,了解有關雷達等的仿生學知識。
第二,品悟作者對三次實驗過程的精妙描寫,懂得寫作時條理清楚,語言簡潔。
第三,學會文中的生字、新詞。
從以上三個目標中,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個是內容的理解,第二個就是指向文章的表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對教學有“指揮棒”的作用,教學活動追求什么目的,要達到什么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盧老師這樣的目標設定就決定了教學內容將重點放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教學和訓練。
二、普及科學知識,激發探究興趣
科普知識類文章,既承載著科普知識,又以生動活潑的文字講述科學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孩子們在了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那么,這一點應當如何做到呢?
揭題后,盧老師就借助多媒體出示圖文,快速讓學生了解有關“蝙蝠”“蝙蝠的分辨能力”“雷達”等相關科學知識,掃清閱讀障礙,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初讀課文時,盧老師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這是一篇科普文,其中的一些科普知識是需要記憶掌握的。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記,比賽誰記得多,記得快。對文中所提出的知識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盧老師則借助兩組圖片讓學生一目了然,再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向大家介紹相關科普知識。學生在學習目的明確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中學得積極、投入。不知不覺間,這一些科普知識便紛紛鉆進了學生的腦中,留在了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求知的最大內驅力,是兒童主動積極閱讀的基礎。盧老師對本文的教學定位不是停留在對課文中知識的掌握上,而是抓住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科普知識的興趣,她向學生提問:“對于這方面的知識,你們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一問才發現,學生對此充滿了好奇,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蝙蝠的嘴巴不斷發出超聲波會覺得酸麻嗎?……但盧老師并沒有拘泥于解答學生的疑問上,而是順勢引導學生課后去查相關的資料,并推薦閱讀《飛翔的蝙蝠》《德國少年兒童百科知識全書·神奇的仿生學》等科普類課外書。
盧老師之所以有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因為她深知科普說明文受篇幅和小讀者閱歷的限制,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在教學中, 教師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延伸。在擴大語文學習視野的同時,無形中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三、把握文章構思,習得語言邏輯
科普文的語言一般確切簡潔,明白易懂,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教學時,語文老師要下功夫引導學生學習科普文的文章構思和語言邏輯。盧老師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梳理完有關課文知識要點后,就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文中每一個局部句段與文章主旨的內在聯系上。下面是盧老師設計的問題:
默讀第4—6自然段,想想每段分別在寫什么?(第4自然段寫第1次試驗,第5自然段寫第2、3次試驗,第6自然段寫試驗的結論。)你對作者這樣的段落安排有什么思考呢?(如:三次試驗為什么不是一次試驗寫成一段?)
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進行小結:寫文章時,相似的內容可以并在一段,這樣合理分段使文章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在這個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順序進行了細致梳理,使學生掌握說明文語言的條理和順序。這樣的教學既為下面的寫作表達環節做好鋪墊,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拓展語言運用,強化表達實踐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在于運用,正確地理解與運用母語是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痹诮虒W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創設言語訓練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感性材料,融會貫通后舉一反三,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讓其在訓練中體驗、感悟、創造。盧老師對本課的設計就是將教材作為寫作范例,在梳理完文章篇章結構后,盧老師又做了如下設計。
第一,找出描寫三次試驗的句子,區別不同點,體會“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這句話在第2、3次試驗中為什么不寫?
第二,將下面段落與課文中的第5自然段進行對比,然后思考:作者做了哪些修改?為什么要這樣修改?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他們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讓它在屋子里飛。一次他們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p>
第三,小結:作者在寫文章時惜墨如金,把語言寫得簡潔明白,不啰嗦。作者寫的這三次試驗,就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
最后,拓展延伸,遷移寫作:修改學生習作《美麗校園》和《媽媽,我想對你說》片段。
從以上教學流程可以看出,盧老師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怎么寫”以及“怎么寫更好”。教學時通過層層揭示,步步推進,清晰地展現文章是如何把語言寫得簡潔明白的思維過程,再趁熱打鐵提供新的語境讓學生實踐。這就是典型的“認識—實踐—遷移”教學流程。學生在教師搭建的有效的語言訓練的平臺上,在“品味”與“體驗”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進行實踐。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服務于既定目標,有助于目標的最終實現。這樣的教學才更有語文味,才能實現語文教學“1+1>2”的整體功能。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魅力是獨特的,借此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當然,進行這種訓練的具體內容及方式也應該應課而異。如何更好地在科普性說明文的教學中貫穿語文素質的培養,還有待于我們繼續用“語文”的方式挖掘說明文中的語文因素。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