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在當下也被解讀為“個性化學習”。從教師角度說,“個性化學習”即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從學生角度講,“個性化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發揮長處,彌補不足,培養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一、順應時代需求
首先,以計算機技術、網絡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給我們的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隨之而來。其次,2010年美國制定并頒布了主題為《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的學習》的第四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其中心議題是充分挖掘技術的教育價值,借助技術對教育進行充分改革。可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嶄新課題,又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未來。最后,隨著中小學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不斷成熟,教育信息化的側重點正由宏觀領域和校園網絡建設逐漸走向微觀課堂。在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常態化的背景下,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個性化學習”勢在必行。
二、具備四大優勢
當代中學生個性鮮明,關注自我且喜愛表達。他們是數字化時代的“原住民”。但很多家長害怕信息技術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更應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
1.數字教材承載“個性化學習”資源
平板電腦進課堂不僅是紙質教材數字化,更是在教師的精心準備下,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承載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對知識進行探究、加工、轉變和表達。通過教師、學生、媒體和教材這四個課堂要素的重構,將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2.多媒體技術打造“個性化學習”課堂
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多媒體英語課程以網絡、多媒體技術和語音識別等手段為載體,通過大量生動的、有針對性的人機互動練習,并結合面授課,還英語于生活,融英語于趣味,并引入形成性評價工具,改革傳統評價方式,實現對學生個別學習的全面了解和全面監控。
3.交互式電子白板成就“個性化學習”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課堂教學的革命性輔助工具,它以獨特的交互性,通過人機交互的智能平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既成就動態生成的“個性化學習”,又為課程整合開拓廣闊天地。
4.移動設備提供“個性化學習”新思路
云技術聚合的海量教育信息既為教育資源的整合奠定堅實基礎,又使移動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者終端硬件的要求大幅降低(只需一臺支持瀏覽器技術的移動設備,例如手機、IPad等)即可進行移動學習。這樣,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充分利用零散的學習時間。
三、信息技術為“個性化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聯姻不僅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更令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下開展學習。
1.構建“個性化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多樣化的課堂模式。例如,“翻轉課堂”“游戲化教學”等都是基于信息技術開展的創新型課堂。以英語教學為例,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盡相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導致教師的教學節奏無法適應所有學生。在以多媒體教學為平臺實施的“翻轉課堂”中,學生利用軟件在家學習,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家校互通,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交流互動。由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已基本了解學習材料,初步掌握重要知識點,所以教師可將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于語言的交流和運用。同時,多媒體學習軟件具有智能測試功能,學生在與教師交流、互動后,可在計算機中進行隨堂測試并立刻知道成績,這樣的及時反饋有助于教師和學生調整后續學習策略。
2.拓展“個性化學習”的數字化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信息技術被運用到教學中。因此,我們可采用適合各學科學習特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組織“個性化學習”。
例如,對自己的語音、語調不滿意的學生可借助模擬語音系統記錄自己的發音,并將之與存儲模塊中的標準發音進行對比,從而解決傳統英語教學過程中較難解決的正音問題。又如,對科學實驗感興趣的學生,可利用虛擬實驗室技術模擬實驗,進行仿真條件下的科學研究探索,從而避免因實驗條件限制而扼殺學生求知欲的尷尬。
3.實現“個性化學習”評價模式多元化
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通過學習管理程序可對學生在家的學習時間、學習頻率和學習效果進行記錄,并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學習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學生提供智能評價,從而避免自學的盲目性,提高自學效益,并從技術手段上解決過程化評價的難題。這樣,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可及時、有效地掌握學生在家的學習狀況,以便在課堂交流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指導,最終優化教師個別指導的策略。
4.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習慣
信息時代要求學生具備三種能力:一是處理海量信息,二是進行全球交流,三是進行自我導向學習。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數據分析,學生和教師可進行自律和監督,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生會養成自律的學習習慣,這是令學生受益終生的實用技能。
學習是人類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手段、方式和途徑。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在使傳統學習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學生應自覺地理解、認識和把握嶄新學習方式的特點,以便有效地學習。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嘗試正是一種培養學生信息時代學習習慣的有益嘗試。
5.促進教師“個性化學習”的專業發展
信息技術融入“個性化學習”,對教師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課堂交流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更注重實際應用和答疑解惑。于是,教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輸灌,而成為智慧的啟迪。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教師從課堂上大量知識點的反復講解中解脫出來,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從關注教師是否講到了知識點轉移到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教師的角色從“傳道—授業”向“解惑”轉變。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多,教師對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促進教師“個性化學習”的專業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助力“個性化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既有收獲,又存在問題,具體包括四點。其一,現有信息化課程資源并不能為各個基礎學科實施“個性化學習”和教學實踐提供足夠的、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因此,很多學科亟待建立有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這需要基層教師和教育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以實現在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全面滲入學科教學的目標。其二,數字化媒體技術在教師培訓中的力度依然比較薄弱,導致不少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時力不從心,從而產生畏難情緒,這對信息技術深入教學應用極為不利。其三,基礎教育必須面對日益出現的課堂學習和非課堂學習方式的互相融合的現實。在教學載體和形式日益多樣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與教育相關的學習活動都將出現在教室外。因此,我們應順勢而行,將兩者有機融合,互利共贏,爭取“個性化學習”的最大效益。其四,樹立教師信息化教育理念勢在必行。在傳統觀念中,教師往往將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的手段,而現在應讓教師樹立這樣的思想:將信息技術深層地融入教學過程,最終提高教學效益。
如今,教育正以寬廣、博大的胸懷與前所未有的激情,體驗和接納著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與高效。尤其是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個性化學習”的理想之光已照進現實。
(作者單位:杭州采實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