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CNN:
科學家攜中藥西行
中藥進美國,還差臨門一腳。
在Chi-Med公司的上海辦公室里,一個擁有70名藥劑師的團隊奮戰了十年,目的是為了破解中藥的秘密。該公司試圖把1300種中草藥分解,并且對它們進行測試,以獲得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銷售的藥物。在雀巢的幫助下,Chi-Med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對以中醫為基礎的植物藥進行第三階段的臨床測試實驗——這是獲得銷售許可前的最后一個步驟。
如果Chi-Med和雀巢能夠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準的話,那無疑將創造中藥出口的歷史。“眼下,產品越簡單越好,”Chi-Med的CEO Christian Hogg說。“從FDA的立場來看,越是和傳統的藥物相似就越好。”這也就是該公司最先開始研發一種叫做HMPL-004的藥物的原因,這種藥物可以用來治療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
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事業部的數據,2004年以來,FDA只批準了兩種植物藥。一種叫做Fulzaq,是給艾滋病患者使用的止瀉藥,是從秘魯巴豆的紅色樹脂中提取而來。另外一種叫做Veregen,是一種以綠茶提取物為基礎的治療尖銳濕疣的藥物。HMPL-004是從穿心蓮中提取一種物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亞洲人都用這種藥草來治療腸胃病。全球治療腸胃病的醫療市場規模有70億美元。
與此形成對比是Chi-Med公司在中國生產的另外一種主要產品麝香保心丸。這種藥物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處方藥,含有100多種不同的化學成分,Christian Hogg解釋說這種藥品幾乎沒辦法獲得FDA通過。“你必須得解釋所有的成分都是從哪里提取的,而且你還得保證生產過程中其所含有的化合物含量一定得一模一樣。”
創新
TeChinasia:
海歸創業占1/4
中關村成為創業中心,多虧了國外的教育。
北京中關村管理委員會做了一項調查:這個地區25%的新興公司是由那些曾經在國外學習或生活過的中國人創建的。這能說明什么問題?為什么在國內受教育的人群不去建立更多的公司?
首先,有機會去國外留學或工作的中國人,往往經濟條件更好。有了經濟基礎,說明他們更能承擔開公司的風險。這可能是海歸開公司更多的主因之一。另外,就是教育模式的影響。中國的教育機制有很多優勢,但是人們經常批評它同時抹殺了創造性思維。教育機制以機械記憶和考試為核心,沒能培養出藝術家,中國人對創造性人才的缺失已經抱怨好久了。最令人失望的是,這種教育機制似乎也不能培養出企業家。企業家需要的素質是獨立和富有創造力。中國有很多有這樣精神的人,但是他們大多不是來自常規的學校教育。
留學歸國學生很多更有創造力、更獨立。錦上添花的是,因為在國外生活過,他們不那么害怕風險,這在他們父母一代身上是很少見的特質。在國內受教育的中國學生,會聽從親戚們的教導:“一畢業就工作,這樣可以買房子,車子然后娶妻子”。當然,在國外學習或者工作的中國人聽到的東西往往是一樣的,他距離讓他們更能堅持自己本來的想法。外國的許多學習和工作是鼓勵冒險精神的,有的甚至崇尚冒險精神。
人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中國為什么不能像培養工程師一樣培養企業家,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否需要改革。中關村的數據證明,中國的新興企業正在崛起,但其成功的最大助推因素,卻可能是國外的教育機制和商業文化的成功。
社會
紐約客:
在中國,恥辱的定義
丁錦昊和把孩子沖進廁所的母親,讓誰丟臉?
一位15歲的南京觀光客在一座3500年歷史的埃及神廟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引發了關于“中國人的恥辱”的討論。副總理汪洋甚至都表示,中國觀光客在海外的“不文明的行為”損害了中國的形象。
一周之內,另一則新聞挑戰了中國人的道德底線。一個21歲的女性在某個公共廁所里產下了孩子,之后這個渾身是血的孩子掉進了便池,而母親則令人不解地發按下了沖水按鈕。在急救人員花了快兩個小時解救她的兒子的時候,她只是默默圍觀。
對于這兩次事件,網絡上一篇批判謾罵之聲。《紐約客》雜志認為,在數字時代,追求轟動效應的故事在基于點擊量的社交網站上大行其道,到處都存在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在一個高官顯貴傷風敗俗的小道消息瘋傳的社會中,公開羞辱行惡之人能給很多人帶來一種愉悅感。
針對這兩起事件的討論,還體現了中國人對于某些話題既關注又找不到合理表達方式的無奈。對埃及觀光客批判的同時,中國無法阻止國內許多歷史遺跡和文物收到損毀和破壞。另外,對于“惡母”的人性討伐,實際上直指導致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計劃生育制度、性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欠欠缺。
當然,這一切并不表示兩個人沒有犯下過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責備一個不懂事的年輕游客和一個把孩子丟進下水道的不負責任母親“丟中國人的臉”,是一件很輕松的事。但僅僅是批判幾句,并不能讓中國社會發展成中國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樣子。
教育
BBC:
高考人數連續五年下降
專家擔心,中國不少高等院校將面臨生源不足的危機。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中國教育在線日前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全國高考人數連續第五年出現下降。
根據有關統計數字,中國全國高考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的1050萬人,之后幾年曾出現急劇下降。不過,近幾年下降速度稍有緩解。
同時,中國高中畢業生直接出國升學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的高中及以下學歷學生人數為7.64萬,占當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的19.8%。而到了2011年,比例升高到22.6%。
因此有專家擔心,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中國不少高等院校將面臨生源不足的危機,而且為了確保招生人數,錄取學生的質量也會有所下降。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12年中國高校的錄取率高達75%。
圖表 歷年參加高考人數
2008 1050萬
2009 1020萬
2010 957萬
2011 933萬
2012 915萬
2013 912萬
社會
金融時報:
中國“80后”最樂觀
全球多達58%的“80后”看好中國經濟勢頭。
由西班牙最大電訊公司Telephonica和英國《金融時報》共同委托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全球“80后”對所在國家未來持樂觀態度的比例為67%,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高達93%。
來自全球六大地區的27個國家的12171人參加了這次網上問卷調查,被訪者年齡在18歲至30歲之間(多為“80后”)。東亞的中國、韓國和日本參加了這次調查。
這份于6月4日正式公布的報告說,“80后”生長在信息、高科技時代,他們有豐富的技術知識、有超越前輩的領悟能力,是引領未來世界的生力軍。1000多名中國受訪人中,高達93%的人表示對國家前途感到樂觀,高居各國榜首。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持樂觀態度的比例為81%。韓國表示同樣樂觀情緒者比例為77%。日本人對國家前途最為悲觀,悲觀者比例高達81%。
北美地區只有47%的人認為國家前途光明、歐洲這一比例只有41%。在回答“你認為未來十年哪個國家是全球經濟驅動力”的問題時,58%的人選擇中國,其次是美國,比例為31%,日本和印度均以22%分列三、四位。
報道稱,“80后”中國人雖然頗為樂觀,但也不乏憂慮。比如,2/3的受訪人認為技術進步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此外,67%的中國“80后”認為解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
商業
聯合早報:
中國白領也擺攤
近日,一項對1891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9.1%的受訪者表示見到過白領擺攤,73.6%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就有白領擺攤。在白領擺攤的原因中,增加收入成為主因。
中國的白領階級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2011年,網傳“月薪2萬、有兩居室、有15萬元代步車”的“新白領標準”曾讓許多白領階層驚呼自己是“偽白領”,當時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是白領階層唱給老板的一聲嬌嗔,但看到白領也擺攤的新聞,并且具有如此現實的生存困境,取向該反轉,該是感嘆中國式壓力的時候了。
在理想的橄欖社會結構中,白領中間階層作為社會主體,應該過著衣食無憂、安穩富足的生活。但如今,中國很多白領階層由于生活所迫,主動擺起地攤,他們生活壓力還如此之大,底層人民可想而知。
與動輒幾百萬的房子相比,白領艷羨的工資也許顯得弱不禁風;與孩子結婚需要成本相比,父母一輩子的心血還往往唯恐不及;與城里人享受那種自豪與先天性福利相比,割在戶籍墻外面的人們奮斗一輩子卻得不到紙面上的承認等等,這些都是不得不承認的中國式壓力。
“要面子”是中國人的通病。很難想象白天在星級寫字樓里正襟危坐,晚上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叫賣,甚至還有碰到熟人丟了面子的擔憂,這種個人角色反差的塑造需要多大的勇氣,面子在現實生存的壓力面前必須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