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造富時代已經結束。當今中國民營企業,將面臨七個“難”。
輝煌的“造富時代”是由于中國的時代特征所決定。第一個時代特征是后工業化。全球工業化完成后,“亞洲四小龍”崛起時,中國處于低谷,1976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只有四五百億。這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人,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
我國的工業化起步于80年代以后,90年代后,眾多合資企業建立了生產線。石油化工、鋼鐵、金山石化等大工業開始興起。消費部類里面有很多加工業。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中國加速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沿海很快趕上美國沿海的一半。
不到5年,中國由只有3個深海港到后來的13個。而這些港口和高速公路為中國加入WTO和出口中心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和資金支持。
整個出口業大規模擴張后,中國開始大規模從南到北的城市再造。城市化進程造就了眾多的首富,那個年代,40%以上的首富都是房地產商。在我做過的上市的企業里面,楊國強、潘石屹等都是房地產企業,郭廣昌也有一部分房地產企業。
接著,信息化時代使中國與全球IT市場接軌。中國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這個過程比美國、歐洲走得還要快。
然而,現在我認為,今天的造富時代已經結束。當今中國民營企業,將面臨七個“難”。
第一難,產品升級難。除了醫藥行業、生物行業、互聯網領域之外,大部分產品生產都是粗放型生產。舉目望去,國人原創的技術有多少呢?我們沒有瑞士人生產手表的匠心,也沒有一個好的專利保護環境。而一個國家沒有原發性技術很難實現根本的產業升級。
第二難,轉型難。我最近沒有見過轉型成功的。因為你進到另一個門去,總要交學費。轉型應該包括轉型+升級。
第三難,融資難。最近剛完成的海通國際在香港的融資,融資率是8.75%。而民企拿到的成本是12%、13%。很多創新企業無法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創業。
第四難,上市難。 審批時間很長,沒有兩年是上不了市的。
第五難,少數企業家很難抵制貴族化生活。莫名其妙的貴族化傾向,不懂裝懂的藝術化傾向,這些都表現了企業家想進入到西方主流化社會中。但我認為現在太早。企業成功上市后,不要成為資本的奴隸。
第六難,創業難,因為缺資本,缺土地;缺少一個爆炸的機會;一批人在看著你,企業做大沒多久,就被收購了。
第七難,交班難。民營企業的孩子接父輩的班,比父輩更艱苦,新時代的苦難存在于精神層面。他們缺少苦難,缺少仇恨,缺少選擇的權利。
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有創業精神,畢竟背上這么大一個崛起的中國,我們還有很多機會。今天成功的企業家,已經不把眼光只放在資本上,不只把眼光放在本土。
雙匯通過收購美國最大的豬肉公司——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控制了整個全球的豬肉市場。企業進行海外收購,這個過程,不是資本的征服,應該是文明的認同和靈魂的征服,是對你這個民族的尊敬。今天把困難擺在面前,我們才能夠正視困難,減少盲目。
(本文整理自由東南衛視和唯眾傳媒聯合制作的《愛拼大講堂》節目中蔡洪平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