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金融都是一個高富帥的行業,因為這是個經營風險的行業,只有大機構大資金高技術才能夠玩得轉、玩得長、玩得起。尤其是在中國,國有資本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金融行業,連唯一的一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2011年第二大股東中國人壽還不斷增持,想拔了這根“獨苗”,遭到了另一股東史玉柱在微博上隔空喊話:“拜托中國人壽,別虎視眈眈想控股民生銀行”。
直到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精神,在金融的鐵幕上撕開了一道口子,讓蕓蕓“屌絲”也能參與其中。2005年英國P2P網絡貸款平臺ZOPA的誕生,使得資金的擁有者——普通的平民老百姓,無需再假銀行之手,而是可通過網絡,自主選擇放貸的對象,實現了“我的貸款我作主”;2008年美國Kickstarter創立的眾籌融資模式,更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天使投資者,享受“慧眼識才”的豐厚回報。
而在金融業不甚發達的中國,草根們如中小微企業、沒有信用記錄的個人,面臨著的是要比英美發達國家同類人更為嚴重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互聯網金融不僅能讓普羅大眾有了更多參與金融交易的機會,更是解決了許多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難題,也正因為后者,中國的管理層,包括人民銀行、銀監會、各級政府等,似乎對互聯網金融采取了無為而治、靜觀其變的態度。在權力之手還未到達的真空下,不管是P2P、眾籌還是Bank to Customer模式,都在中國獲得了蓬勃發展。
不過畢竟是橘生淮北,雖然互聯網金融倡導的是信息為王、普惠眾生,但是在中國的土壤中,卻有時候不得不“因地制宜”。
例如在中國,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信用信息無法打通,P2P平臺雖然可以利用大數據,如手機賬單、社交網絡人際圈、微博微信……所顯示的行為特征來判斷借款者的信用,但是目前除了拍拍貸,大部分P2P還是要依賴線下團隊審核信用、評價客戶,借款者還是需要去人民銀行拉征信報告(如果有的話)。
由于中國的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足,各平臺還不得不推出了本金保障和擔保功能,異化了P2P最初的信息配對服務的定位;更有甚者,為了規避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甚至取消了“多對多”的風險分散手段,而采用了“一對一”的撮合方式,發布一筆貸款需求,才會有一筆借款與之配對,這樣做無疑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資金融通效率、削弱了網絡信貸的信息流通優勢,使得P2P這種創新模式,不過是成了網絡化的中介。
互聯網金融讓人們看到了屌絲和高富帥平起平坐的希望,但是在中國顯然為時尚早,連已經從屌絲躋身高帥富,已經有了小貸、擔保、保險、基金銷售等金融業務,阿里仍然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銀行牌照——哪怕欲蓋彌彰地加上“網絡”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