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家在傳統出版領域數一數二的大型出版社,中信在數字閱讀方面的嘗試早在近十年前就已開始,但經過多種嘗試后,為電子出版平臺做內容供應商重新被提出來。這樣生產出來的內容與中信傳統強勢的內容不同,它的目的是與視頻、微博、微信等所有能夠占領用戶移動終端時間的應用競爭。
對用戶的需求判斷,很大程度會影響業務的發展方向,而中信數字出版對用戶需求的判斷便是,未來,用戶的注意力會從“切水果”和“憤怒的小鳥”回歸到閱讀。
但在過去很長時間,在手機上流行的閱讀內容,均是以盛大文學為主的網絡文學。可是中信出版社數字出版總編輯黃一琨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讀網絡原創文學,這是會有問題的。”
隨著人成長的階段不同,比如進入職場,或者建立家庭之后,就會有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家庭、理財方面的需求,閱讀興趣就會產生變化”。盛大文學幾次上市受挫,多少能從側面反映出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在減弱。
可是從時點上來講,由App進入市場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中信有一款名為“中信飛書”的App,在蘋果應用商店當中,已經累積了相當規模的用戶,可是,想要在全部的100多萬個App當中脫穎而出,為中信數字出版的內容做支撐,并不容易。因此,他們選擇的方向是做適合碎片化閱讀,做分眾市場。
適合碎片化閱讀的內容,首先將篇幅限制在了一萬到五萬字的區間。中信數字出版也計劃在滿足這樣條件的同時,建立品牌形象。他們選定了一個名為“中國故事”的系列,主打非虛構類的作品。
“中國有大量現實題材的故事,但缺少很好的講述者。”黃一琨說。從中信出版社的統計數據也可看出,自2009年開始,中信出版社傳統強勢的商業、經管類書銷量趨于平緩,社科類在增長。
從全球范圍來看,經濟可能會持續低迷,人類的微創新不斷,集中在科技商業領域,社會領域卻太久沒有真正革命性的想法。“在社會所處的階段,該讀什么樣的內容,應該是做內容的人考慮的問題。”黃一琨說。
相對于中信出版社的傳統出版而言,“中國故事”系列誕生的整個過程更像媒體的操作過程,首先要確定選題,找到合適的內容,選擇的核心原則,就是站在讀者的角度上反推,現在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等產品上線之后,再利用社會化媒體的營銷和話題,將前面問題的答案告訴讀者。
“中國故事”的系列當中,有一位來自問答網站知乎的作者。他原來在云南邊境做緝毒警察,現在是安徽合肥一個超市的保安。中信數字閱讀的編輯發現他在知乎分享的一些做緝毒警察期間有趣的故事,就勸他將那段經歷中寫成長篇的作品。非虛構的作者來源大多如此,雖然搜尋起來難度不小,但黃一琨覺得還算“取法其內,得乎其中。”
除了“中國故事”這樣規劃當中的拳頭產品,中信也有其它更有趣的嘗試。比如一萬字左右,只需要一塊錢,就可以讀的小專題。這些,大多是相關領域當中的專家貢獻出的內容。比如,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會解釋很多匪夷所思的案件背后的邏輯;來自北京三甲醫院的專科醫生會講手術后應該怎樣恢復的實用知識。這樣的作品大概有上千本。
這類產品的思路與諸多互聯網的自媒體作者不同,建立在“獲取信息的成本并不為零”的基礎之上。中信數字出版團隊認為,雖然普通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解決某些問題所需要的零散信息,但是這個過程本身耗費時間,將它整合又需要一個過程。假設用戶花十分鐘找到的內容是中信數字出版團隊整合好、排版好,并且驗證過來源的信息,一塊錢就相當于是用戶買了十分鐘的時間。
“數字閱讀這樣的做法注定會有一個長尾效應,它的量可能很快會上千、上萬,比傳統的出版速度快得多。但我們會時刻關注讀者的反應,而不是往渠道一扔就結束了。”因此,在中信數字出版部門當中,不少人都來自于傳統媒體。
中信數字閱讀團隊仍然在探求一切可能的方向。“用戶的需求是一座山,我們要找到的是挖掘這座山的路徑,而不是盲目地探討這座山是否存在、或者這座山是不是已經被搬走了。”黃一琨說。
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電子閱讀仍處于市場的初級階段,中信數字出版團隊當前現金上最大的壓力仍是版稅支出。在新的環境當中,傳統出版業的版稅制度,他們還無法完全應用于數字出版,因此,內容來源的主流,仍是媒體和博客內容的重新整合、重新包裝、重新編輯。與《紐約時報》、《紐約客》等國外知名雜志的合作便就此展開。
與《人物》雜志的合作便是基于這樣的思路。與多看不同,中信會將《人物》雜志中的故事重新拿出來,放在“中國故事”的大類當中,要求作者重新寫作。但即便是像豆瓣閱讀的平臺與作者實行三七分成,只為電子書寫作的作者也寥寥無幾,如果未來幾年市場的成長速度夠快,作者能夠得到滿意的回報,可能會出現專門為電子書寫作的作者。
中信數字出版可以感受到的變化是,單單整個6月,與亞馬遜一家的合作,就有超過一萬元的進賬,按照這樣的速度推算,到明年,月收入達到十萬元的規模也完全不令人驚奇。
真正從事數字出版行業剛剛三個月的時間里,對黃一琨觸動最大的事,是這一批將數字閱讀作為敲門磚的公司,比紙媒對用戶的理解深刻得多。他們會尊重人、研究人、苛求內容質量,思考在手機上那么多的App為什么用戶要點開這一個而不是另一個,他們對內容的信心和對內容的期待遠超過紙媒。
“大多數的人閱讀習慣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只是很多紙媒和出版商還沒意識到閱讀是個大市場,是所有人都可以從事和投身去做的。只要中國人的閱讀時間增加,每個人在這個市場當中都會有機會,”黃一琨說,“做內容也是這樣的邏輯,做好標題,寫好每個開頭,畫好每個插話,做好產品,讓讀者建立起認知,才能發現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