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的偉大實踐,催生了憲法修正案,而憲法修正案也正是對“中國道路”的法律確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中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 律、執政規律的不斷探索,是憲法不斷修改完善的源頭活水。
一、對“中國道路”的基本認識
“中國道路”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的適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發展的獨特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方面,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探索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道路方面,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認識到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根本的政治制度,認識到必須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這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探索執政規律方面,提出了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善于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等等。
應該說,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不渝的是探索中國發展道路,一以貫之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彪炳于世的是創造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發展道路。“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高理論成果和最豐富的實踐成果。
由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風云變幻的世界舞臺上,不斷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出“中國崛起”的奇跡,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創的“中國道路”鑄就了“中國輝煌”。
二、憲法修正案對“中國道路”的法律確認
隨著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逐步深化,依法執政乃至依憲執政成為黨在新時期具有鮮明特點的理念提升。2004年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依憲執政的治國理念充分體現在對憲法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學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障”(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4年9月16日)。充分體現在對憲法發展的科學認識:“實踐沒有止境,憲法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根據實踐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經驗和新認識,及時依照法定程序對憲法的某些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正和補充,使憲法成為反映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憲法”(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2年12月5日)。
因此,1982年憲法頒布后,中國共產黨根據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四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的規定提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進行修改。這四次修憲,使“中國道路”所形成和發展的科學理論成果與成功治國經驗被載入憲法,在現行憲法修正案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確認。憲法修正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確認了“中國道路”:
(一)憲法修正案第三條、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對“中國道路”的概括規定。憲法修正案第三條、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載明了“中國道路”。 憲法修正案載明“中國道路”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道路”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指明了“中國道路”的歷史方位,“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道路”的總依據。它指明了“中國道路”的發展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道路”的發展路徑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中國道路”發展的方式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國道路”發展的目標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道路”的發展力量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二)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了治國方略。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憲法修正案指明了“中國道路”是依法治國的道路。這是中國走向法治的偉大宣言。
(三)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二十一條是關于經濟體制的規定。憲法修正案第七條明確了“中國道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憲法修正案第八條、第九條、第二十一條明確了“中國道路”是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國家維護各種市場主體權益的道路。憲法修正案規定保護全民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轉折。相應地,由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并存,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四)憲法修正案第四條是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黨體制的規定。憲法修正案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憲法中對這一制度的規定不可或缺。憲法修正案第四條確認了“中國道路”的政黨制度和民主協商制度。
(五)憲法修正案第十一條、第二十五條是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定。憲法修正案修改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方式。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憲法修正案根據國家民主政治生活實踐對這一制度作了進一步完善。
(六)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是關于保護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權的規定,第二十四條是關于保障人權的規定,第二十三條是關于發展人權的規定。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明示“中國道路”是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尊重和保護人權并發展人權的道路。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和保障人權,發展人權,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更是憲法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