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第六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正式確認離開證監會,并奔赴濟南任山東省委副書記。
自2011年10月郭樹清出任證監會主席,其主政證監會歷時17月余,合506天。
用數據來描述郭樹清在證監會的歷程更為客觀:在這506天里,證監會發布通知、規則70條,相當于平均每周1條;證監會2012年全年共受理證券期貨違法違規線索380件,比2011年增長31%;2012年境內上市公司實際現金分紅4772億元,同比增長22%;郭氏任期內,新股上市數為193只,期間還出現近半年的IPO空窗期,約800只新股“懸而未發”;從上證指數的點位看,則是“始于2473點,終于2278點”,任期內下跌7.88%。
旋風式的改革給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在郭樹清離任前的2013年3月14日和15日,證監會連發9個文件,松綁基金、券商,這也被部分市場人士戲稱為“告別禮”。
盡管不能“以指數漲跌論英雄”,但郭樹清任職證監會期間的種種施政舉措,在市場中卻是褒貶不一。贊譽者稱他是真正的改革者,拉開了改革的序幕,改變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生態環境,使行業更加充滿活力。批評者則站在不同的角度發論,有指其任內IPO排隊如泰山壓頂,不宜評價過高;或認為其改革雖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新股炒作,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亦有人認為他過分偏執迷信機構投資者的力量,鄙薄散戶的投資……
作為中國股市任期最短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身上充滿爭議,但其銳意改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最新的一次網上調查中,有近7成的網友認為,郭樹清新政對A股產生長期而積極的影響。
積極的改革者
盡管在政策效果等方向上郭樹清充滿爭議,但沒有人能否認他是一個積極的改革者。這從506天70項“新政”中可以明顯看出。
盤點其政策細節,則易給人眼花繚亂之感。(參見表一)
但整體而言,郭樹清的施政圍繞了四大方向展開:“強化股民權益保障”、“嚴打證券市場違法違規”、“增強市場創新活力”,以及“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亦有市場人士進行了更精辟的總結,即郭氏新政是“胡蘿卜加大棒”——給證券機構、上市公司松綁,降低相關業務門檻,使普通投資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也加強了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的打擊和懲罰力度。
“小偷從菜市場偷一棵白菜,人們都會義憤填膺,但是若有人把手伸進成千上萬股民的錢包,卻常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郭樹清在談及內幕交易時如是表示。事實上,對內幕交易的打擊使他獲得了市場廣泛的支持。
從施政的時間進程來看,各項政策及其細節顯然不是郭樹清任職證監會主席后才開始思考和推進,而是早已形成思路。這從他赴證監會后1個月內即推出“強化分紅制度”、“完善退市制度”兩項重要政策中可以看出。
按照“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的總體思路,郭樹清推出的各項改革,更加注重中國資本市場總體規劃和遠程設計,其具體的政策目標,則是指向完善和提升A股的投資價值。
爭議一:“提升投資價值”與“A股熊冠全球”
與郭樹清施政目標相悖的是,在其任職期間,A股的實際表現卻實在“不給力”——上證指數下跌195點,跌幅7.88%;郭樹清上任時滬深總市值24.18萬億元,離任時23.68萬億元,“蒸發”5000億元。且在美股創出百年新高的背景下,A股卻持續低迷被投資者稱為“熊冠全球”,上證指數甚至一度回到“1”時代。
由于市場表現過于糟糕,投資者能夠在二級市場尋獲的投資收益機會也極少,因此郭樹清的種種新政雖然指向提高A股投資價值,但卻難以明證其實際效用。“資本市場生態整體向好”的評價更多的出現在學者和官方的言論中,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虧損的賬戶并不能讓他們感到樂觀。
亦有郭的支持者指出,A股的市盈率從郭樹清上任前的12.18倍降至11.72倍,因而更具投資價值。但這一評價也被認為有失片面——A股市盈率的下降并非是在指數上漲的時期實現,實際上是指數的下降,令到市盈率降低,這種市盈率的降低并非良性,也不是通過上市公司盈利增加而達成。
在2011年末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之時,曾一度表示“我對股市有信心”,當時這一表態被解讀為證監會力挺證券市場的利好。此后郭樹清也在多個場合表示了自己對市場的信心,但2011年上證指數指下跌21.65%,為歷史上第三大跌幅,并且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跌幅第一。2012年A股也是持續下跌,且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其股市表現遠好于中國,這種“美國生病,中國吃藥”的結果也讓投資者無法接受,也使郭樹清的“對市場有信心”的說法備受指摘。
盡管不能以指數的漲跌論監管者的成敗,但對于資本市場的參與者自身而言,卻又只能“以漲跌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因為K線漲跌的背后意味著財富的生滅盈虧。這也使得郭樹清種種政策出臺之時,市場往往一片叫好,但到此后市場出現暴跌之時,也不乏唏噓之聲。
爭議二:政策效果之惑
在郭樹清任職證監會期間,密集出臺的政策凸顯了改革的銳意進取,其政策意圖也相當明確,但在具體的政策實施中,政策效果卻也頗多爭議。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遏制新股炒作)、完善退市政策,是批評者認為郭樹清諸多政策中實施效果偏差的兩個方面。
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方向上,經濟學家董登新認為,新股發行體制的許多細節性規則多是細枝末葉修訂,結果并未對中國股市的“炒新”惡疾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反倒使得市場化改革被重新嵌入了過多管制措施。這些措施不但治標不治本,而且還帶來了太多行政性管制的成份。
事實上,2012年3月滬深交易所出臺限制新股上市首日炒作的相關制度,在此后近半個月的時間內可以觀察到登陸滬深證券交易所的20只新股中有19只都因觸及“限炒令”被臨時停牌,但掛牌首日之后炒作之風更甚、換手率更高的新特點隨即出現,新股依舊不敗。
橫空出世的“退市新政”則一度因“閩燦坤B”事件引發熱議——監管層出臺退市新規的本意,是將一些問題公司清理出資本市場。但從此后的情形看,第一個被“掃地出門”的閩燦坤B,并非是一家應該退市的公司。而在閩燦坤B退市危機引發的暴跌中,價值投資者的利益也被損害。
有市場人士指出,退市制度改革,一味強調退市,卻忽視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把退市損失都推給投資者來扛,這樣的退市制度實際上是對投資者利益的傷害。尤其重要的是,股市老的垃圾股還沒有清退,新的垃圾公司又源源不斷地上市,如此一來,退市對投資者利益的傷害就沒完沒了。
爭議三:偏執于機構投資者
盡管在郭樹清任期內A股市場整體下跌,中小投資者可以用“哀嚎遍野”來形容,乃至于“銷戶”成為一些中小投資者最終的選擇,但機構投資者卻在下跌中實現了壯大。基金資產規模從2.1萬億增長到2.9萬億,增幅38%。
觀察人士指出,在郭樹清的施政中,對機構投資者作用和能力的偏執也是一個特色,基金資產規模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的恢復性增長與此不無關系。
事實上,在將近一年半的任期內,郭樹清也試圖改變市場的資金來源,并不遺余力的呼吁養老金、住房公積金、海外資金等一切長期資金入市,證監會和交易所的高層也遠赴重洋游說海外資金。而在投資者結構上,他則著力于壯大QFII、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實力。
然而相形之下,中小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則被忽視,“低收入人群不適合炒股”等說法使得散戶在中國股市被迅速的邊緣化和漠視,僅僅只是在權益受到侵害時需要監管層進行保護的對象。
由于A股市場一直以來的散戶化特征,中小投資者在市場中的地位并不高,但卻又是市場交易量的主要貢獻者。離開中小投資者數量和實力的提升,A股是否可以持續走強?從目前的表現看,偏執于機構投資者尚未帶來A股的牛市。
爭議四:“監管者”與“股評家”
盡管在歷屆證監會主席中任期最短,但由于“證監會主席”的特殊監管者身份,郭樹清任職期間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千千萬萬投資者的關注,其對股票價格、投資價值、波段操作的種種表述,也引發了投資者的熱議。更有聲音指,郭樹清對于股票具體投資價值、操作模式的言談,模糊了“監管者”與“股評家”的界限。
“如果大家都蜂擁而至來買,你最好就賣,如果大家都賣的話,你可能要逢低吸入,如果要搞這種波段,其實掙錢并不難。”郭樹清在此前的經濟學人峰會上如是表述。這一言論此后被批評者認為是“證監會主席親自教起股民如何炒股”。
事實上,郭樹清在2012年初即表示:“滬深300等藍籌股的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動態市盈率為11.2倍,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值。”
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罕見的投資價值”成為不少投資者戲謔藍籌股的口頭禪,反諷市場的持續低迷、疲弱不振。盡管2012年末以銀行為代表的大藍籌股短暫的井噴行情證明了郭的“罕見投資價值”論所言非虛,但以監管者身份對市場進行品評,卻也引來了諸多批評。更多的聲音則認為,市場自有其價值發現功能,監管者更應該充當裁判的作用,著力于制度建設,市場的運行還是應該交給市場本身,人為的干預雖然能一時改變其運行的方向,但最終還是會回起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