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比人強”曾經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流行詞。通常是指,我們所面臨的形勢及變化,要比多數人的預期來得或者更好、或者更加緊迫。這種緊迫感在國內頁巖氣行業尤甚。
中國在頁巖氣上的早期研究和勘探最早始于2004年,是由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起,跟蹤調研中國頁巖氣資源狀況和世界頁巖氣資源發展動態。去年2月,國務院批準將頁巖氣正式列為獨立礦種,成為中國第172種礦產資源;國家能源局在去年3月發布《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
按照國土資源部油氣中心對我國除西藏以外、所有陸域盆地開展評價工作,中國頁巖氣資源量至少與美國旗鼓相當。有指全球的頁巖氣儲量大約在456億立方米,國內頁巖氣的可采資源量大約在26億至31 億立方米,與常規天然氣相當;約占全球總儲量的5.71至6.80%。預計2020年國內的頁巖氣產量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達到我國目前常規天然氣生產水平。2030年產量有望與常規天然氣相當,與美國接近。
問題在于:
一、目前,中國頁巖氣資源調查與勘探開發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至今尚未對其潛力進行全面估算,頁巖氣資源有利目標區有待進一步落實,勘探開發處于“空白”狀態。
二、據國家能源局去年發布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所透露,國內頁巖氣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包括6大方面:1、資源情況尚不清楚;2、關鍵技術有待突破;3、資源管理機制有待完善;4、地面建設條件較差;5、基礎設施需要加強;6、缺乏鼓勵政策。
一個特別重要的細節就是,去年2月28日,新華社的數據指,“據專家估算,中國頁巖氣可采資源量約為26萬億立方米”;而同在當年的2月12日,新華社另外一篇文章的數據指,“初步估計可采資源量在31萬億立方米”,后者的數據來源系引自同日召開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但兩個數據整整差了5億立方米,其差額本身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且孰對孰錯?不得而知,或者兩者都不對。
三、中國的頁巖氣起步比美國晚了遠不止30年,最大的差距還是在于體制。美國頁巖氣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起來,整個行業包括數千家企業。中國面臨市場的開放。目前主要由6家國有油氣企業在從事頁巖氣勘探開發,其他的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民營資本雖有很大積極性,但尚未實質性、大規模進入該領域。還有如工作程度低、前期調查投入少、地質條件復雜、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政策支持,尤其是市場機制發育不足等,都是國內頁巖氣作為后來者亟需解決的現實障礙。
四、發端于北美的“頁巖氣革命”,加上互聯網所提供的極大便利,在很短時間就快速觸碰到了A股敏感的神經。A股歷來的特點和習慣就是:全盤式照搬的快速聯想、自動對號入座及聞“機”起舞,就像2000年初的網絡股爆炒行情。但直到目前為止,筆者的看法是,現時A股還沒有一只正宗的頁巖氣公司,甚至連似有或無的“頁巖氣概念”股票,也不曾有。
中國的頁巖氣要想“彎道超車”,快速趕上美國,恐怕不像紙上談兵這么簡單。
對此,有該行業及證券投資界的多頭非常樂觀的認為,可以花錢買美國人的技術。卻不知道,人家是否愿意賣給你、尤其是愿意以何種天價易手?
但股市并不理會這么多。先炒上去再說、先朦朧憧憬并春心蕩漾一番再說。包括港股中過去一年的宏華集團、中集安瑞科、安東油服和華油能源等,只能說明“不存在的東西,不等于不能憧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