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電影可能總共虧損了170億元,和總票房差不多。但泰囧的票房卻象去年底的股市一樣,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一路飚升到12億,讓A股中的光線傳媒連續漲停,翻番上漲。
為什么《泰囧》會如此成功呢?其實電影在十多年前曾不大被人看好了,因為光碟和互聯網的出現,讓大家覺得沒有必要再去電影院了。后來有一個轉行做導演的卡車司機,叫卡梅隆,他反其道而行,在市場低迷時,花了最多的錢拍了一部《泰坦尼克》,走的路子是大片,或者說是視覺體驗,接著他又為了拍攝技術的研發,等了近十年,才拍了下一部《阿凡達》,迄今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理念仍是相同的,人們看電影并不是要看情節,而是在體驗。也許泰囧正是這樣在年末給所有的中國觀眾帶來了快樂的體驗,這種快樂的體驗與《1942》的體驗同樣天上地下。
泰囧的成功對中國經濟乃至股市可能是個啟示。美國在整個七十年代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股市也十多年沒有上漲。中國股市從2008年開始至今也幾乎沒漲,雖然時間沒有那么長,但原因似乎有些相似: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中國現在人口紅利也已結束了,產能在全球差不多占一半,房子一年蓋一千多萬套,雖然現在還有許多人沒房住,但主要是在一二線城市,再過五到十年,從總量上看,可能中國住房就會出現過剩。雖然現在中國還有許多人的生活仍很艱難,但如果政府決心推進改革,投資者是很有信心相信以現在的生產能力,小康生活水平對中國人來說一定不難實現。不過投資者是著眼于未來的,如果在中國將來仍然要保持快速的增長,那么現在有產業的空間就遠遠不夠。股市的空間也同樣沒有前途。
80年代里根上臺后,不僅采用供給學派的觀點,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更重要的是把需求的方向指向的所謂所軟財富,就象蘋果的喬布斯所說,消費者并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這需要生產者告訴他們。其實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之后,從總量上說國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就已經有保障了,這時工業必須品的需求從總量上看增長快速下降。就象以榨菜、方便面等為代表的民工生活必品,在中國的東部已經明確地出現下降。所以中國將來的需求在于所謂的軟財富:以品質、體驗和效率為主要內容的產業。
如果細看這兩年持續上漲的股票,大部分來自這些領域,裝修、制藥、電子消費、優勢品牌、白酒等。今年中國經濟將會出現復蘇,但這種復蘇和以往的的復蘇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很難象以前那樣再靠基建和制造業產能擴張的投資帶來整個經濟的繁榮。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軟財富的發展正是經濟可持續的不二法門。軟財富的空間是可持續和幾乎無限的這對投資者應該是個好消息,因為中國的股市可能還遠遠沒有到達盡頭,相反正是軟財富發展的開始。這也從結構上給投資者打開了空間,也許將來中國A股會有相當多市值超過500億甚至1000億的上市公司是生產一些無關緊要的產品,比如現在家化或安防,就象愛馬仕的市值遠大于法新銀行,盡管其員工人數只是后者的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