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老套的故事:一個女孩深愛著自己的表哥,明知道他已經心有所屬,卻為了奪愛,聯合表姨媽也就是這表哥的母親演了一出苦情戲,假裝得腦癌,要求表哥給自己一年的時間。
善良的表哥因為同情表妹紅顏薄命,違心地答應了這個“生命最后的請求”,不僅拒絕了自己的真愛而宣布與表妹在一起,還讓她搬進家中好方便照顧“病情”。這一年中,他對她呵護有加,凡是她提出的要求,諸如逛街吃飯看電影,他都照做到十足十;凡是她想要的禮物,無論首飾皮包新電腦,他連價格都不問就買給她,完全是一個百分百男友的最佳模板。
一年后的生日夜,表妹坦白了實情,說自己并沒有患絕癥,并請求表哥原諒。他聽了非常驚訝,但仍大度地表示不介意,反而安慰她別太內疚,說聽到她健康,自己高興還來不及呢,怎么會生她的氣?
那表妹聽完后,哭了一整夜,第二天早晨留書離去——故事到這里都很俗套,但是讓我震蕩的正是那封告白信。表妹在信上說,他對她太好了,但是她離開,并不是因為內疚,而是因為絕望。
腦癌患者會有很多明顯的病征,諸如頭痛、嘔吐、視線模糊,而化療則會使患者掉頭發,浮腫等等,但是這些癥狀她一樣都沒有。她除了開始的那個謊言之外,從沒有刻意假裝,偽造病情,甚至沒有故作虛弱來博同情。因為他根本不在意。他每天恪盡職守地問她吃藥了沒有?然后就叮囑一句好好休息。但他從沒有凝視她的臉,沒有查證過她的病。
表面上,他是一個完美男朋友,盡量抽時間陪她,跟她說話輕言細語,滿足她所有愿望。可是,他從沒有真正留意過她,甚至不會去懷疑她——不是因為信任,而是因為忽視。
如果他真的關心她,就會發現她的表現完全不像一個腦癌病人,于是就會懷疑,會查證,而當發現真相后,會憤怒,會失望,會像一個真正的戀人那樣與她爭吵。
是的,真正的戀侶之間,因為在乎而難免執著,于是就必然會有爭吵,有和解,有帶著淚花的親吻與擁抱。
而這一切,她都無緣與他分享,因為,不論他對她的照料有多么細心溫存,不論他們相挽的手有多么親密,他的心,不在她身邊。換言之,他從來都沒有真正在乎過她。
表妹的離開,正是因為他這種冷淡,這種徹頭徹尾的忽視。
有時候,一句并不高明的謊言可以在兩個最親密的人中間持續很久,并不是因為信任,而恰恰是因為疏忽。
電影橋段也許極端,然而現實生活中,身邊其實不乏這樣的例子:丈夫偷情多年甚至金屋藏嬌,賢惠的老婆卻毫無所知;妻子在麻將桌上輸掉了所有積蓄連房契都拿出來抵押掉,老公還一直贊不絕口老婆勤儉持家……
東窗事發之際,那個受傷的人痛心疾首地哭訴:“我這樣信任你,你卻騙得我好慘!”
這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所以會被騙,是否,因為你忽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