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的SAS,即“特別空勤團”,是蜚聲世界的特種部隊,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二次大戰期間,而真正讓SAS名揚天下的是發生在1980年的伊朗大使館反劫持人質事件,其當年身穿阻燃作戰服, 頭戴防毒面具,運用加裝戰術燈的MP5沖鋒槍、狙擊步槍、勃朗寧手槍及西格-紹爾手槍、閃光彈等武器,多方位快速突入使館,成功解救人質,上演了一場至今看來都十分經典的反恐橋段——
劫持事件突然發生
1980年4月30日上午,位于倫敦王子大道16號的伊朗駐英國大使館正忙于日常工作,絲毫不知道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11時25分,6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阿拉伯人來到使館門口。當時,正在使館門口執勤的英國警官洛克并未對他們產生懷疑,給他們打開了大門。突然,其中一個人向他攻擊,其他人則向使館內沖去。最后,洛克也被恐怖分子拖入使館內。警戒松懈的伊朗使館未做出任何反應,一陣激烈的槍聲才讓他們意識到發生了不測事件。
在劫持剛剛發生時,2名使館的女工作人員從使館后窗爬了出去,成功逃走。還有2名男工作人員試圖從樓上逃走,其中一人成功爬到隔壁的辦公樓上逃脫,而另一個人跳到地面后摔傷,沒有來得及逃走又被恐怖分子拖回使館。此外,再沒有人能夠逃走。最后,共有26名人質被劫持,其中有18名使館工作人員和8名其他人員,人質中有4名英國人,分別是警官洛克、使館廚師莫里斯和2名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
這些恐怖分子很快就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他們是一個自稱“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陣線”的組織(阿拉伯斯坦是伊朗境內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要居民的地區,他們在以波斯人為主體的伊朗境內屬于少數民族,所以一直以來都在尋求地方自治),試圖以這些人質為籌碼與伊朗當政的霍梅尼政權進行談判,使其釋放被關押的92名阿拉伯斯坦自治運動成員。這6名恐怖分子的首領名叫昂·阿里·穆罕默德,綽號“薩利姆”,27歲;其余5人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共攜帶3支勃朗寧大威力手槍、1支阿斯特拉轉輪手槍和2支波蘭“蝎”式沖鋒槍,此外還有5枚手榴彈。
劫持事件發生后,英國方面立即做出反應,首先抵達現場的是倫敦警方的特種單位,如D11警察射擊隊、特別巡邏隊以及C13反恐部隊等單位。談判專家也立即開始與恐怖分子接觸,被劫持的英國警官洛克則充當雙方之間溝通的中間人。但SAS并沒有獲得在第一時間處理事件的權力,他們甚至在事件發生時毫無所知。直到11時48分,1名已經轉入警察部門的前SAS成員通知了他們,他們才得知這一劫持事件。據說,還沒有等國防部下達出動的命令,SAS就已經出發了。
為了避開非常敏感的新聞記者,當天處于24小時待命狀態的SAS特別項目小組(SPT)是分批出發的。SPT小組由1名上尉率領,共計25人,也被稱為“紅隊”,他們首先出發,作為先頭部隊到達現場;另一組與之進行輪流執勤的SPT也是25人,稱為“藍隊”。當晚21點30分,兩組SPT的50名隊員全部到達事發現場。
對峙6個日夜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樣,SAS并沒有在第一時間獲得處理這次劫持事件的權力,當時的指揮權仍然在倫敦警方手里,而不是在對SAS擁有指揮權的軍方手里。當時,英國首相、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對此次事件的指示是:對恐怖分子最終一定要繩之以法,但要盡可能與他們進行談判,哪怕談判數月,力爭和平解決危機。據此,英國內政部長懷特勞下令:只要恐怖分子殺死2名以上人質,將考慮對使館發動攻擊,SAS應做好戰斗準備。也就是說,SAS發動攻擊的前提是恐怖分子殺死2名以上人質。
SAS到達現場后立即投入相關的準備工作,此次行動的代號是“獵人”。他們首先制定了各種情況下的應變計劃,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同事態。使他們感到幸運的是,伊朗使館的1位管理員在事發當天正好輪休,他對使館內部的構造和設施了如指掌。根據使館結構圖紙并在管理員的協助下,一個與使館構造完全一樣的模型(分為地下室和地上5層樓房)被建造起來,SAS隊員們開始在這個模型內進行演習。更重要的是,這位管理員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使館1樓、2樓的窗戶都是鋼制結構,這就讓原有方案中使用大錘砸開窗戶的辦法不可能行得通,必須使用別的辦法打開通路。
與此同時,倫敦警方竭盡全力搜集情報。他們在使館隔壁房間的墻上用鉆頭打孔,然后放置竊聽器和針孔攝像機,監視使館內部的情況;為了掩蓋鉆頭工作的聲音,警方讓燃氣公司在使館附近地面上打鉆,假裝進行工程維修,而且還通知希斯羅機場調度飛機起降在使館上空頻繁飛過。SAS還在使館附近建筑物上安排了眾多狙擊手,他們也把觀察到的情況源源不斷地報告給指揮部。隨著警方談判專家的努力,先后有5名人質被釋放,其中一位名叫克里斯·克拉瑪的BBC記者透露的信息對了解使館內部情況起了很大作用??死锼贡唤俪趾笸蝗徊〉?,經過雙方談判被釋放,他出來后向警方報告了恐怖分子的人數、武器配備情況,從而使警方掌握的情報更為準確。SAS在此期間幾次從隔壁房間到達使館的樓頂進行偵察,發現樓頂上有一個從里面鎖住的天窗。1名隊員試著把天窗玻璃上的防水鉛條拆下,并取下玻璃,這樣就有了一個可靠的進入通道。
另據被釋放的人質描述,首領薩利姆及其手下的5名年輕恐怖分子本來以為只要1天時間就可以成為“英雄”,誰知事情拖了4、5天后還是沒有結果。這樣一來,薩利姆開始變得煩躁起來。終于,薩利姆在5月5日下午18時50分槍殺了1名人質,并且通過電話告知英國警方。英國政府隨即召開緊急會議,但內政部長懷特勞仍然堅持需證明有人質被殺后才能命令SAS出擊,因為他懷疑那幾聲槍響只是恐嚇。隨后不久被殺人質的尸體被丟到使館門外,這是使館內名叫拉瓦薩尼的新聞主任的尸體。之后,使館內又傳出3聲槍響。至此,SAS發起攻擊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1名人質確認被殺害,還有另外的人質可能被殺害(后來證明當時并沒有第二名人質被殺害)。
事件發展至此,首相撒切爾夫人親自下令將事件管轄權由警方移交給軍方。5日晚19時07分,SAS指揮官麥克·羅斯中校接過指揮權,“獵人”行動正式開始。行動計劃是同時對使館的6層建筑物進行攻擊(含地下室和5層地上建筑物):其中紅隊負責上面3層,由2個4人小組從樓頂索降攻擊3樓和4樓,另1個小組從天窗進入攻擊5樓;藍隊負責下面3層,由3個4人小組分別攻擊地下室和1樓、2樓。整個行動都在狙擊手的掩護下進行。此外,還有約20名SAS成員負責外圍警戒。與此同時,警方的談判專家仍然在與恐怖分子周旋。
多方位發起攻擊
正當談判專家與恐怖分子交流時,SAS隊員的耳機里傳來了暗號指令:“倫敦橋”——這是“獵人”行動開始實施的命令暗號。
19時26分,SAS安放在樓頂的炸藥爆炸,攻擊開始。紅隊的2個4人小組分別索降到3樓和4樓陽臺,將窗戶砸開投入閃光彈后沖了進去,另一個小組則打開天窗進入5樓。藍隊負責攻擊2樓的4人小組利用提前在窗戶上安裝的炸藥將窗戶炸開,隨后也進入樓內。攻擊一樓的小組也采取爆破方式炸開窗戶沖進去,負責地下室的小組則用大錘砸開使館后側地下室的窗戶進入使館內部。這樣,至少有24名SAS隊員攻入使館,他們全部身穿黑色作戰服,戴著防毒面具,使用加裝戰術燈的MP5沖鋒槍。
從2樓進入的藍隊小組沖進去后,首先將那個房間內的1名人質救出,然后繼續向內部進行搜索。聽到爆炸聲的薩利姆企圖去拿槍時,警官洛克突然用肩膀撞向他的腰部,兩人在房間門口扭打起來。洛克突然聽到有人讓他“閃開”的喊聲,他就勢閃到一邊并聽到一陣猛烈的槍聲。當他回頭看時,薩利姆已經被SAS隊員擊倒在地上。從一樓和地下室進入的藍隊隊員也展開搜索行動,對每一個房間都不放過。當2名隊員就要進入大使辦公室時,門突然被推開,1名持槍恐怖分子出現在門口。反應迅速的SAS隊員馬上開槍擊中了他,這名恐怖分子蹣跚退回辦公室內,并最終死在大使辦公室內。
在藍隊開始行動的同時,紅隊的一位名叫湯姆的隊員在索降過程中手套被繩子纏住無法掙脫,而此時先前索降的隊員投出的閃光彈引燃了房間內的窗簾,湯姆正好處于有火苗冒出的房間窗戶的上方,如果不及時掙脫他就會被燒死。而在陽臺上的隊友卻毫無任何辦法,只能寄希望于樓頂隊員發現后將繩子割斷。樓頂隊員從無線電里聽到湯姆被燒傷的尖叫聲后,才發現他被困住了。湯姆因躲避火苗而不斷來回晃動,如果割斷繩子的時機不適當,就會使他摔在火堆里或水泥地上,后果不堪設想。在這個節骨眼上,SAS高超的軍事素質展現出來。樓頂隊員在看到湯姆正好晃到陽臺上方時干凈利落地割斷繩子,湯姆安全落在下面的陽臺上,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而他成為該組第一個沖進使館內部的隊員。紅隊隊員沖入3樓后,直奔情報顯示的關押絕大多數人質的辦公室。然而,當他們進入這個辦公室時卻發現人質已經被轉移到電報間,房門也被鎖上。他們設法破門而入電報間時,電報間里的1名恐怖分子已經開始槍殺人質,當時造成1名人質死亡,2人受傷。關鍵時刻,紅隊隊員突入房間將這名恐怖分子擊斃。
剩下的3名恐怖分子看到大勢已去,便混入撤出的人質中,企圖混出使館。其中1名在經過湯姆面前時,湯姆只覺得這張臉很面熟,這名恐怖分子雖然沒有被湯姆認出來,卻立即被人質指認出來,SAS隊員立即不由分說地將其擊斃。還有一名恐怖分子混在人質中在下樓過程中被擊斃。人質撤出使館后,都被要求在使館后院的草坪上接受檢查,最后1名恐怖分子就在這時被逮捕。后來,他被判處終身監禁。
至此,“獵人”行動全部結束。19時40分,整個大樓的搜索工作完成。13分鐘后,SAS完成全部工作,將現場指揮權重新交給警察部門。從19時07分接過指揮權算起,整個行動只用了46分鐘。最后,6名恐怖分子中的5人被擊斃,1人被逮捕;26名人質除5人被釋放外,死亡2人(其中一人在攻擊開始前被殺害,另一人在SAS到達前在電報間內被殺),剩下的人質全部獲救。SAS部隊只有湯姆受了輕傷,沒有誤傷任何一個人質。“獵人”行動大獲成功。
成功中亦見不足
此次反劫持人質事件使得SAS這支原本較為隱蔽的特種部隊隨即變成全世界聞名的反恐精英部隊,除了媒體的宣傳外,其出色的行動才是關鍵。作為一次成功的反劫持行動,“獵人”行動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學習,但也有一些不足。
成功經驗
首先,SAS高超的作戰能力為行動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SAS作為一支在二戰期間建立起來的軍方特種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執行敵后破襲和偵察任務。SAS關注反恐怖行動,是從“慕尼黑事件”開始的。后來,部隊開始接受反恐訓練,其下屬的每個中隊都要輪流執行反恐作戰執勤任務。他們處于24小時不間斷待命狀態,其乘坐的直升機和一架C-130運輸機也處于同樣的待命狀態,只需幾分鐘就可以起飛,最多3小時內就可以把隊員送到英國任何一個地方。這么高的戰備度,保證了部隊可隨時投入戰斗,而這一點對于突發的反恐行動來說至關重要。
SAS隊員的個人戰斗素質非常高,其隊員都是從英國陸軍的志愿者中以極高的淘汰率優選出來的。每個人都要在SAS特有的“死亡屋”內進行嚴格的營救人質訓練,之所以叫做“死亡屋”,是因為如果一槍未能擊中正確的目標就算作失敗。他們必須訓練出闖入房間后在極短的時間內辨認出恐怖分子,并在其傷害人質之前將其擊斃的技能。經常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當SAS隊員進入“死亡屋”時,有3個或更多的假人背對著他,突然這些假人移動起來,但只有其中一個持有武器,SAS隊員必須在3秒鐘時間內快速識別并將其擊中。這樣的訓練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SAS隊員的反應速度和戰斗技能。高強度的訓練造就了SAS隊員出色的作戰能力,成為其完成作戰任務的基礎。
SAS在執行反劫持任務時,最主要的武器是MP5沖鋒槍,還使用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和西格-紹爾手槍。此外,SAS當年非常有開創性的一點是在行動中廣泛使用閃光彈。閃光彈可以產生極強的閃光,足以令房間內的恐怖分子暫時致盲,從而可以順利突入房間。因作戰環境往往充滿煙霧,當時SAS在使用的MP5沖鋒槍上還安裝了戰術燈,用以在煙霧環境中搜索目標;而且為了防止煙霧進入隊員口鼻內,SAS隊員在攻擊時都頭戴防毒面具;他們穿用的作戰服也是特制的,具有一定的阻燃作用。這些特種裝備現在看來很常見,并且已成為當今反恐部隊的“標準”裝備,但在1980年代就已被SAS在反恐行動中使用,可見當時其反恐裝備理念已達到了很高的認識水準。
其次,SAS的戰前準備工作非常周密 SAS在趕到現場之后立即投入戰前準備工作,一方面進行偵察,另一方面制定作戰計劃,并在建造的使館模型內進行演習,以對計劃進行補充完善。
SAS不僅僅利用更早進入現場的警方提供的情報,而且自己還派出人員進行現場偵察。在SAS到達現場的初期,行動的指揮權雖然掌握在警方手里,但他們并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作戰準備。
SAS為應付可能出現的不同的事態,預先制定了兩套行動方案——即行方案(簡稱IA方案)和延時方案(簡稱DAP方案):即行方案用于部隊在沒有充分情報保障的情況下被迫立即發起強攻時采用,方案規定隊員砸開使館門窗,投入閃光彈后消滅各個房間內的恐怖分子;延時方案用于選擇有利時機,最好是在恐怖分子筋疲力盡而人質具體位置已經搞清楚的情況下采用。制定方案后,紅藍兩隊各按一套方案進行準備,每12小時輪換一次,以熟悉每一套方案。
在對峙期間,恐怖分子首領薩利姆提出要求派客車將所有人送到機場,然后在那里釋放剩下的英國人質,其他人質將被帶離英國。根據這一情況,SAS將計就計立即制定了一套客車方案。根據這一方案,1名身材矮小的SAS隊員化裝成客車司機運載恐怖分子和人質,在途中突然停下,由埋伏好的SAS隊員從汽車前后和一側發起攻擊,消滅恐怖分子并解救人質。最后,SAS發起攻擊時采用的是延時方案,但另一方案的演練也提高了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此外,SAS還利用使館模型不斷對行動方案的細節進行完善,使得最終的攻擊方案取得勝利。
第三,SAS的攻擊計劃比較高效 一般來說,任何攻擊戰術都著眼于迫使敵方處于多方向交戰的不利境地,也就是說如果條件具備,己方最好采取從多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的戰術,而且攻擊要迅速,出其不意。
SAS對使館的攻擊計劃既滿足多方向同時攻擊的要求,也滿足快速性的要求。攻擊計劃的核心是以24名隊員分為6個4人小組,同時對使館包括地下室在內的6層建筑物進行攻擊。其中紅隊分為3個小組負責上面3層,藍隊則以3個小組對付下面3層,這就使得任何一層的恐怖分子都在同一時間內遭到攻擊,他們無法進行機動而且也無處可逃。盡管根據已經掌握的情報可以知道恐怖分子和人質所在的位置,但情報往往有滯后性,發起攻擊時恐怖分子和人質可能已經移動了位置。當時的情況也確實如此,當紅隊隊員直撲情報顯示的關押絕大多數人質的辦公室而落空后,發現人質已經被轉移到電報間。他們迅速轉移攻擊方向,在恐怖分子剛剛殺死一名人質后就趕到將其擊斃,解救了剩下的人質。在快速性突破方面,SAS對安裝有鋼制門窗的1樓和2樓采取爆破方式破窗,而對其他門窗則采取以大錘砸開的方式,一旦打開通道,部隊即可突入發起攻擊,使恐怖分子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以及殺害人質就被消滅。
第四,攻擊結束后嚴密控制人質,并對現場進行清理搜索,不使恐怖分子混在其中逃脫 恐怖分子并不是正規軍隊人員,他們經常身穿便裝行動。更要命的是,這些恐怖分子是阿拉伯人,他們在體貌特征方面和波斯人區別并不很明顯,而伊朗大使館內則有很多伊朗方面的工作人員,這就使辨認恐怖分子有很大困難。在看到大勢已去后,殘存的恐怖分子很可能混入人質中企圖逃走。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SAS在將人質疏散出使館后,不是讓他們趕快各自逃命,而是將他們集中到使館后院的草坪上進行甄別,以防止漏網的恐怖分子混在其中,而最后一名恐怖分子就是在人質中被查出抓獲的。盡管情報顯示的6名恐怖分子都有了下落,但最終SAS還是對使館進行了清理搜索,以防止有另外的恐怖分子漏網。
存在不足
盡管“獵人”行動是全世界范圍內反劫持行動的范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不足之處。SAS在行動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無孔不入的新聞記者和電視媒體對行動的影響,這讓他們當時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不管是SAS在攻擊前在使館樓頂的偵察活動,還是攻擊準備就位時的情景,都被記者用電視攝像機拍了下來,并被直接傳輸到電視機(本文部分圖片即來源于BBC紀錄片的資料鏡頭)。如果當時恐怖分子也在看電視直播的話,那么SAS的攻擊準備就會完全暴露,攻擊的突然性就會完全喪失。因此,當前進行特種作戰必須考慮新聞媒體特別是電視直播的負面影響。
另外,SAS在此次行動中有過度殺傷的嫌疑。事后的驗尸結果表明,恐怖分子都是被近距離內發射的大量沖鋒槍彈擊斃的。其中1人身中21彈,而混在人質中下樓時被擊斃的恐怖分子居然身中27彈,如果不是最后1名恐怖分子身上沒有武器,恐怕也難逃一死。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