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
順昌路330號天廚味精廠舊址的去留一度成為申城的熱門話題。說起味精,現代人聞之色變,然而,在上海近代短促的民族工業發展史中,天廚味精對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意義,遠遠勝過其調味品的功能。
兩開間石庫門起家
吳蘊初1909年畢業于上海兵工專門學校化學系,后一直從事化學技術工作,在當時堪屬時代精英,后受中國實業家火柴大王劉鴻生之聘,為劉氏創辦了“熾昌新牛皮膠廠”,味精就是吳蘊初在廠里的化學實驗室試制出來的。當時日本的味之素在中國鋪天蓋地,吳蘊初覺得中國人自己能生產味精,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有前途的工業,但味之素的制造配方如可口可樂一樣是絕對保密的。吳蘊初經過一年多努力,在實驗室成功試制味精樣品,但他既無資金也無實力,后經人介紹認識上海醬油大王張逸云。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張逸云已有私人游艇,可見其富有。他看到味精與醬油的密切關系,即同意投資,在南市福源里租了兩開間石庫門房子,于1923年8月創辦了天廚味精廠。張任總經理,吳蘊初為廠經理兼技師,并以“佛手”作為注冊商標,開始登報發售天廚味精。同年冬,從福源里遷到當時的菜市路三北煙草公司,即今順昌路330號,仍屬于家庭作坊式。
一座上演了民族工商業企業家
奮斗史的戲臺
一直認為,房子猶如一座舞臺,上演著種種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戲會落幕,但舞臺可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思,是原汁原味的歷史見證,這就是名人故居的魅力,也是城市歷史的見證。
從1925年開始,“天廚”業務蒸蒸日上,剛從順昌路330號出廠的貨物未及分配已半路被店家攔住購了去,不少商家為早日得到貨物上架,均預先付款預定。1926年與1927年間,天廚味精在美英法等國先后獲得專利,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連當時的美國也沒有氨基酸工業。再說華僑多喜用國貨,因此,佛手牌味精在東南亞和美國、加拿大的聲譽很高。1933年美國舉辦芝加哥開埠百年紀念博覽會,“天廚”也參展并得獎。
隨著業務擴大,1929年“天廚”將順昌路330號東廠房翻建成三層鋼筋水泥廠房,1932年將順昌路的西廠房翻建成五層樓鋼筋水泥廠房,就是現面臨被拆厄運的這幢房子。“天廚”還先后在新橋路斜土路間租地50畝自建廠房,1937年又在合肥路搭建簡易廠房……不過,順昌路330號自始至終是“天廚”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如品牌旗艦店,承載著一部沉甸甸的民族工商業發展史。鄒韜奮曾訪問過吳蘊初,將他自幼苦讀成名成業的經過以“落霞”為筆名,寫了一篇《創造味精的吳蘊初君》發表在《生活》雜志上。
熱衷社會公益,擁護新中國
現今上海灘名人豪宅中有吳同文的綠房子、榮家老宅、貝公館……唯獨未聽聞有吳蘊初公館,足以證明他個人生活簡樸。老職工回憶,當年他常在順昌路330號與職員同桌吃飯,以了解情況,他還創辦了“清寒教育基金”,專以資助學業優秀但家境困難的學生。他還在滬江大學化學系創辦了獎學金,并捐資創辦了中華化學工業研究所,設立了化學論文獎,辦了會刊,并購買了南昌路315號花園洋房一所,贈捐給中華化學工業會,不知該樓有無被拆。
1933年,東三省陷落后,天廚捐款10萬元購飛機一架以示抗日,機名“天廚號”,編入杭州筧橋空軍基地。
抗戰后期,吳蘊初就宣布將他的全部股份、其他一些投資,包括味精發明權全部捐出,組成“蘊初資產保管委員會”用以社會公益事業。這筆捐款直到解放后,連本帶息已達人民幣百萬!1953年吳蘊初逝世后,家人將此筆款項捐給上海圖書館。
對這樣一位民族企業家,理應多多宣傳發揚,讓我們今天民營、國營企業家包括政府官員多多學習,或者如是市場上的假貨毒貨貪污可以少一點,現今年輕人可能還知道鄔達克,但有幾個人知道吳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