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速生雞”的報道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人們對雞肉安全性的擔憂由來已久,民間一直流傳著雞爪、翅尖等部位會囤積激素、抗生素的傳言。從養殖戶到供應商,再到洋快餐企業,且不說整條供應鏈是否出了出題,就說其源頭——雞的養殖,真的存在某些“可怕”的操作嗎?
陳老伯致電本刊,詢問速生雞的雞肉中是否含有激素,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危害?
小雞速生靠育種
劉少偉介紹,所謂的“速生雞”其實雞種是白羽雞,應稱為“快大型肉雞”,這個品種的雞本身就具有快速增長的能力,根本不需要使用激素。正是育種技術的進步,使得這種雞在短短45天就能長成,在世界上屬于正常水平。消費者對此產生恐慌,是因為對現代養殖技術不了解。目前,世界商品肉雞大部分在42~48日齡出欄,最常見的是45日齡左右。以我國為例,2005年修訂的《商品肉雞生產技術規程》規定,肉雞在6周齡(42天)的體重指標為2 420克。
給動物使用激素,在國內及國際上都是明令禁止的,更是違法的。我國農業部頒布的《獸藥管理條例》第41條明確規定,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激素類藥品。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給雞使用激素并不會使雞肉瘋長,反而會增加肉雞患心臟疾病、腹水等風險,很容易造成雞的死亡。肉雞通過合理飼養,其自然生長速度早已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使用成本高、操作麻煩的激素反而得不償失。
按照國家規定飼養的雞是安全的
劉少偉指出,雞肉產業是目前中國畜禽養殖產業中規模化養殖程度最高的產業。國內大型肉雞企業在雞的飼養過程中,都已采取 “統一供應雛雞、統一防疫消毒、統一供應飼料、統一供應藥物、統一屠宰加工”的“五統一”管理方式,確保肉雞養殖過程受到嚴格監控,保證飼養的肉雞原料安全。“但不排除有些不法商販在飼養過程中進行違規操作,或使用違禁藥品,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劉少偉如是說。
對于不能吃雞翅、雞爪的傳言,劉少偉解釋,首先,這種快大型肉雞不含激素,所以不存在激素殘留問題。國家農業部的第168號公告和第220號公告《飼料用藥物使用規范》中有明確規定,在肉雞飼料中使用的抗生素類藥品都有相應的使用周期,一般是7~10天,一個周期后抗生素基本可以從畜禽體內排出,即使有殘留也是極微量的。在實際生產中,只要肉、蛋、奶中抗生素殘留量低于規定的安全限量標準,就可以放心食用。可見,畜禽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并不一定產生殘留危害,關鍵是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
土雞營養價值未必高于肉雞
現代人越來越追求回歸綠色,認為散養的土雞比人工飼養的更綠色、更美味。快大型肉雞的肌間脂肪和風味物質累積較少,風味不及“土雞”,但就營養價值而言,“土雞”的營養價值不一定比肉雞高。這是因為為了保證其生長速度,肉雞飼養過程中使用的飼料相對更營養、更均衡。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規模化散養雞,不是靠吃青草和蟲子喂養的,而是要把傳統的散養跟現代飼養管理技術結合起來,才能養出效益。盡管快大型肉雞的價格低于三黃雞,更低于散養雞,但三者營養成分分析并無顯著性差異。
從食品安全角度而言,現在一些家養的“土雞”整個生長過程無從知悉,它們可能吃到環境污染物,有雞瘟、禽流感的潛在風險,不可控的危險因素更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而是舍養的為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