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軋糖的創始人據說是我國明朝的狀元商輅,有一天夜里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見供桌上擺著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間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揮,花生竟自動去殼飛入糖中,瞬時化成數頭牛朝他飛奔而來。商輅醒后請人幫他解讀夢中景象,解夢人說筆墨紙硯和花生為妙筆生花的比喻,化成數頭牛朝他奔來則是智慧的象征。商輅聽后驚喜異常,忙吩咐家人取來麥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樣,因此取名為牛軋糖(軋字本身含有花生的意思)。商輅創制牛軋糖后,同一年去參加鄉試、會試、殿試竟連中三元,是明朝八十九名狀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學子。他為了感念文昌帝君的保佑,制作了大量的牛軋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謝。后將牛軋糖分給大家品嘗,因為口感香醇而廣為流傳。自此牛軋糖大受學子歡迎,成了求取功名的吉祥食物,因此又稱狀元糖或功名糖。逐漸人們發覺把糖制作成牛的形狀過于繁瑣,就把糖直接切成長塊狀,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原料:砂糖300克,麥芽糖漿815克,雞蛋白35克,食鹽3克,烤花生仁580克,天然黃油(無鹽)100克,全脂奶粉100克,水80毫升。
工具:功率大于1 200瓦的攪拌機。
做法:
1.預制發泡蛋白漿:雞蛋白打發起泡,備用;另取容器熬煮115克麥芽糖漿至115℃,分三次加入起泡的蛋白中,用細的攪拌頭打至發泡,表面有光澤,備用(圖1);
2.將700克麥芽糖漿與水、砂糖、鹽同煮至123℃~125℃(根據天氣溫度決定:天熱煮糖溫度稍高,天冷煮糖溫度稍低)(圖2);
3.攪拌機換上粗的攪拌頭,將煮好的糖漿分兩次加入發泡蛋白漿中,攪打至糖體基本不黏手(5~10分鐘)(圖3);
4.放入事先隔水融化的黃油、奶粉,開始時低速攪拌,防止奶粉、黃油飛濺,然后慢慢調至高速,直至攪拌均勻(圖4);
5. 加入事先烘烤過的花生仁,低速攪拌均勻(圖5);
6.將糖體放入方形模具中,用搟面杖搟平,再用直尺、小刀分割小塊即可(圖6)。
小貼士:
1.蛋白漿一定要打發,否則做出的牛軋糖會比較僵硬;
2.熬煮麥芽糖漿時溫度要控制好,溫度高糖會發硬,溫度低糖會難以成型,黏牙;
3.第二次打發時間不要太長,打至不黏手即可,否則做出的牛軋糖也會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