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農業”,通俗地講,是在農業生產中,將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作為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是一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這早已不是一個新鮮概念,卻少有人實踐并持之以恒。身為大自然的熱愛者和原生態生活的追求者,楊開耀董事長和他的團隊開始應用循環農業來追求原生態品質,在上海青浦區重固鎮建起了都市中的“生態農莊”——天茸生態循環農業園。
在上海十多年的發展,楊開耀的足跡遍布天茸生態園的每一寸土地。對農業的熱愛,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已深深扎根在楊開耀的個人理念和生活習慣中。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他嘗過各種珍饈美味,卻總是找不回家鄉食物的味道。所以每次到合作社的外省生產基地,他總不辭辛苦,駕車前往,只為帶回山里各式各樣的原生態食物,與朋友分享。他深知,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于是,楊開耀果斷地決定將單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成涵蓋生態蔬菜、菌草雞鴨、雞蛋和菌菇系列產品的生態循環農業。
以往,合作社菌菇培育所產生的剩余物(菌菇培養料和菇腳)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如今,楊開耀和他的團隊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利用菌菇生產的剩余營養料(木屑、谷殼、稻草、玉米芯等)與雞、鴨糞肥發酵后,作為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種植蔬菜;利用菌菇的菇腳、蔬菜皮作為動物的營養飼料養殖家禽;農作物生產過程的剩余物(谷殼、稻草、玉米芯等)又可作為生產菌菇的原料。楊開耀和他的團隊科學地利用了生產過程中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節約自然資源,消除農業生產的污染,從而在他的生態園里形成一個獨特的生態循環農業系統,實現了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品優質型的可持續發展農業。
基于對消費者的高度責任感,楊開耀常常教導員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種植者自己能放心吃的菜,才可以出售給廣大消費者。
楊開耀從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農村,心中有著無法割舍的田園情結。所以他的生態園保持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模樣,其中的生態會所亦是樸素而又雅致,來到這兒仿佛遠離了塵世的紛紛擾擾,只為享受一種生態的回歸。
來到這里,品嘗農場的天然美味必不可少:“靈芝菌草雞”,雞湯鮮而不腥,帶著靈芝的微苦,隨后甘而生津;雞肉香味濃郁,肉質緊實。“滑炒松樹菇”,滑爽脆嫩,自然鮮美。不得不提的是農家特色小吃——米餃,糯香滿口,回味無窮。還有紅糟苦筍、自制大條面等特色風味。據楊開耀介紹,這里餐桌上的食材90%源自于本農場的收成。許多客人在品嘗了這些原生態的美味后由衷感慨:“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吃到這樣食物了,真正的山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