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因糖尿病住進醫(yī)院,住院期間血糖控制得很穩(wěn)定,回家后按照醫(yī)生要求每天自行注射胰島素,血糖卻波動嚴重。看著每天監(jiān)測的血糖值,張先生很困惑,同樣是注射胰島素,為什么回家后血糖就降不下來呢?后來,他參加了一個糖尿病患者活動會,才明白原來自己用的是預混胰島素,每次注射前要將兩種胰島素充分混合才能發(fā)揮藥效。
像上面提到的張先生因胰島素注射操作不當導致血糖不穩(wěn)定的患者十分常見。與其他疾病不同,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時可以自己操作,但如果患者注射方法不正確,對血糖的控制和影響很大。
以下便是患者常見的注射誤區(qū)——
不換針頭
胰島素的注射針頭現(xiàn)在都采用超細、無痛針頭,其針頭外有一層保護膜,能保護針頭銳利度,注射時不痛,很多患者也因此將其重復使用。但反復使用的針頭不僅保護膜已經(jīng)脫落,針頭還會變鈍,表皮形成倒刺,針頭拔出時疼痛明顯;此外,針頭反復使用還會造成針管堵塞、注射劑量不準等問題。
同一位置反復注射
有些患者來醫(yī)院,檢查腹部打針部位皮膚不平整,一側(cè)明顯鼓出來,用手一摸,里面有大塊硬結(jié)。顯然,這些硬結(jié)是在同一部位注射造成的脂肪團塊。胰島素是促進脂肪和蛋白合成的激素,總在一個地方注射,就會造成脂肪堆積,會影響下次胰島素的吸收。
注射后著急拔針
如果針頭拔出來時還在滴液,說明留針的時間不夠長,藥物沒有完全到達皮下。注射時,藥物要通過細小的針頭慢慢滲透到皮下組織,但皮下組織結(jié)構(gòu)是很致密的,進針之后應數(shù)10秒左右,再拔出,以免造成胰島素浪費,影響治療效果。
以上列舉的三種錯誤做法,希望糖尿病患者注意避免。下面,再跟大家說一下正確的做法——
部位選擇
一般情況下,胰島素治療是采用皮下注射法,以選取皮膚松馳的部位為宜。如此,人體適合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并不太多,主要是腹部、手臂前外側(cè)、大腿前外側(cè)和臀部外上1/4等處。在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層可吸收胰島素的皮下脂肪組織,而且沒有較多的神經(jīng)分布,注射時不舒適的感覺相對較少。注射前要看有沒有損傷、疤痕和感染。尤其比較胖的患者,要檢查有沒有硬結(jié)。
至于注射部位的輪換,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則:
(1)選左右對稱的部位注射,輪換注射。待輪完,換成另外左右對稱的部位。
如先選左右上臂,待輪完后,換左右腹部。這樣可避免因為不同部位胰島素吸收不同而造成血糖波動。
(2)同一注射部位內(nèi)注射區(qū)的輪換要有規(guī)律,以免混淆。
(3)不同部位胰島素吸收由快及慢依次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爾吃飯時間提前,則選腹部注射;如果推遲,則選臀部注射。
注射步驟
(1)洗手,必須用洗手液或消毒液洗手。
(2)檢查藥物的劑量和劑型,以及藥品的失效期。
(3)每次注射都要安裝一支新的針頭,保持針頭和胰島素筆在一條直線上,安裝針頭并鎖緊,安裝的時候,也要用酒精消毒。
(4)胰島素要充分搖勻,一般上下?lián)u10次。
(5)安裝完后調(diào)整胰島素的用量,注射單位要調(diào)整好。
(6)檢查和選擇胰島素的注射部位,避開硬結(jié),而且還要認真消毒。
(7)確保注射入皮下層。根據(jù)針頭的長短正確判斷是否需要捏皮以及注射的角度。使用較短(4毫米或5毫米)針頭時,大部分患者無需捏起皮膚,并可90°進針;使用較長(≥8毫米)針頭時,需要捏皮45°角進針以降低肌肉注射風險。
(8)注射后停留10秒。胰島素被完全注射后,劑量顯示窗將顯示為0;繼續(xù)按住注射按鈕,停留10秒鐘以上再拔出針頭,以保證胰島素被完全注射進體內(nèi)。
(9)把廢棄的針頭裝在有蓋的瓶子里一塊扔掉。因為注射后的注射針頭屬于醫(yī)療污染銳器,不合理的處理不僅會傷及他人,還可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此外,還要注意胰島素的保存。一般來說,未開啟的胰島素筆芯可儲存在2~8℃環(huán)境下(冰箱冷藏室內(nèi)),開啟后裝入胰島素筆內(nèi)的筆芯在室溫下(<25℃)可保存1個月。胰島素筆芯不能冰凍,冰凍后的胰島素藥液容易失去生物活性;胰島素筆也不能暴露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