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雖然是內分泌科疾病,但如果甲狀腺“發話”,心臟也會“顫抖”(房顫)。甲狀腺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會使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加重,或者引起新的心血管疾病,如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引起竇性心動過速或心房纖顫,甲減(甲狀腺功能減低)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等等。因此,護心,還需要護好甲狀腺。
那么,甲狀腺為什么和心臟會產生聯系呢?
首先,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肌,促使肌質網釋放鈣離子,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其次,甲狀腺激素對維持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重要意義;另外,甲狀腺激素可增加產熱效應,提高組織耗氧率,增加心肌耗氧量。
可見,心臟和甲狀腺密切相關。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會因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兒茶酚胺增多(編者注:兒茶酚胺是人體內的一種神經類物質,含量超標會引發高血壓和心肌梗死,含量過低則通常導致低血壓),引起心率增快,并有血流動力學改變、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排出量增加,還可引起心臟和心瓣膜局部變性,嚴重者出現甲亢性心臟病。這是由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甲狀腺激素對心臟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引起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例如心房纖顫、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臟瓣膜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病表現。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基礎代謝率可增高35%左右(基礎代謝率,英文簡稱BMR,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安靜的狀態下,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并使血流加快,增加心臟負擔。當然,心血管病在治療中也會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例如患者因用含碘造影劑或長期服用胺碘酮誘發甲狀腺疾病,可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如果用胺碘酮治療因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房顫,對控制病情反而不利,相當于“火上澆油”。
所以,保護心臟不僅要從心臟本身入手,還要遠離甲狀腺疾病。如果發現頸部增粗或有腫塊時,要想到有甲狀腺疾病的可能。如果身體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手抖、性情急躁、多食、消瘦等癥狀,應該想到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如果出現怕冷、浮腫、聲音嘶啞、皮膚干燥、體重增加、食欲減退、腹脹、便秘等癥狀,應該注意有無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如果感覺頸部疼痛并有發熱,尤其可在甲狀腺部位摸到腫塊并有壓痛時,應想到有無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
當然,還有一些甲狀腺疾病患者癥狀并不典型,而是以其他系統疾病的表現起病,因而不易識別,導致漏診或誤診。例如,老年甲亢性心臟病患者多呈淡漠型,常表現為消瘦、厭食、腹瀉、表情淡漠,或有心慌,而沒有多汗、怕熱、震顛、甲狀腺腫、突眼等典型甲亢表現。相反,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往往伴隨代謝減慢,其脂質清除速度遠低于合成速度,患者乏力、胃口不好的表現往往不被重視,等到因長期血脂異常引起動脈硬化、黏液性水腫或因影響造血功能出現頭昏、心慌、貧血、浮腫等原因就診時,往往會因誤診為腦供血不足、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貧血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進一步加重心臟病,需要特別注意。
擴展閱讀
甲狀腺與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成人平均重量大約20~25克,宛如一只美麗的蝴蝶緊貼在頸前方,血液非常豐富,有上下左右4條動脈供血,分布多條神經。
甲狀腺激素是由甲狀腺合成、儲藏和釋放的激素,包括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我們常說的甲狀腺素即四碘甲狀腺原氨酸。在體內有大量T4,只有少量T3,但T3的生物學活性特別強。甲狀腺激素在血液中大部分與血漿蛋白質結合,主要和甲狀腺結合球蛋白(TBG)結合,還與血漿蛋白(ALB)、甲狀腺結合前白蛋白(TBPA)結合。
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細胞代謝和生長發育,除影響長骨生長發育外,還影響腦的發育,嬰幼兒甲狀腺激素缺乏,將導致身高和智力發育障礙,引起呆小癥。甲狀腺激素有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使人雙手震顫,呼吸、心跳加快,神經過敏,易急躁,并且產熱增加,在寒冷、緊張時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