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雖然每個人的面貌特征都是千差萬別(孿生者除外),但考古學家、法醫能根據挖出來的頭骨把死者生前容貌巧妙地復原,為歷史研究、破案等提供依據。其中的奧秘就在于骨胳。因為來自中胚層的內骨胳具有支持軟組織的功能,并確定人體的外形,而頭面骨的形態特點,則決定每一個人特有的容貌。
體操運動員在單雙杠上的自由翻轉,短跑運動員的大步流星,雜技演員在高空、馬背上各種優美驚險、矯健敏捷的動作,都使得人們擊掌贊嘆。這正是由人類高度發達的骨胳和肌肉共同完成的。骨與骨之間大部形成關節,而肌肉附著在骨上,常常跨躍一個或多個關節。當肌肉收縮時,骨便成為運動的杠桿,以關節為軸產生運動。
人體骨關節在長期適應速度過程中,產生出許多有利于加快速度的變化。首先,骨的關節表面覆蓋著一層光滑的關節軟骨面;其次,在關節間隙中有“高級潤滑劑”——關節液,它可以減少關節的摩擦,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另外,骨體中的空腔,如同鋼管一樣,不但減輕骨的重量,而且可以減少運動負荷,對壓力和張力的抵抗力很大。
人的全身共有206塊骨,骨塊借關節和韌帶連成骨胳,骨胳堅固且具有彈性。成人的股骨可以承受263~400千克重量,比同體積花崗石的堅固性還大2.5倍。骨胳就像人體“大廈”的“鋼筋水泥”框架,而肌肉則像一塊塊“預制板”貼附在骨架上,共同維持人體的形態,并參與構成各器官的“居室”。如顱腔容納腦組織,胸腔容納心臟和肺臟,腹腔容納肝脾腎和胃腸,盆腔容納泌尿生殖器官等。其中,起主要支撐作用的,是24塊游離脊椎骨和骶、尾骨,以及它們借助椎間盤和韌帶組成的脊柱。脊柱是軀干的中軸,上承顱骨,下連髖骨,中附肋骨,參與構成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在脊柱的中央,有由椎孔連成的椎管,容納和保護脊髓。
從側面看,可見脊柱呈“S”形彎曲,在每個椎間隙中,又有富有彈性的“防震墊”——椎間盤,它可以減輕或抵消人在走路和跑跳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少作用力對頭部的影響。
正是由于骨胳的保護作用,上述重要臟器,才能在自己的“房間”里安全而舒適地工作。
在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中,含有一種柔軟而富有血液的組織——骨髓,是人體主要的造血器官。一代代的紅細胞和白細胞在這里發生、發育和成熟,然后再一批批地輸送到血循環中去,執行自己的使命。
骨還是鈣、磷在體內的主要儲存地,對體內的鈣、磷代謝具有一定的緩沖調節作用。在懷孕和哺乳期間,為了滿足孩子成骨的需要,母體的鈣支出增加。如母親營養不足,骨里的鈣就會被動員出來,維持血中鈣的平衡。如不及時補充,可造成母親骨質軟化,產生肌肉無力和全身骨痛癥狀。
骨胳的形態結構受人體內外環境改變的影響,其中勞動、生活和體育鍛煉及營養條件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經常鍛煉和勞動,相應部位骨質會變得粗大堅硬。如司機的手骨特別發達,跳高運動員的下肢骨胳明顯增大。我國古代就觀察到不同職業對于人體骨胳結構的影響,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洗冤錄》一書中,就記有“負米者死,肩骨后朽,輿夫(抬轎者)死,腿骨后朽”。
由此可見,正常的勞動和鍛煉,可以使骨胳、肌肉強健。相反,長期不良的勞動姿式和坐立習慣,可引起骨胳的變形。所以,為了你的骨胳和肌肉發達強壯,還請堅持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