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次門診,我為一位患者仔細望、聞、問、切后,告訴他患了“血虛證”。患者立即不解地說: “不可能,我前兩天剛做了化驗,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數均在正常范圍。”看來,這位把血虛等同于貧血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貧血”是西醫的概念,是建立在具體的血液分析數據上;“血虛”屬于中醫概念,是指機體內血液循環失常的一種表現。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將二者混淆,盲目補血,反而給機體添亂。
血虛和貧血是兩碼事
中醫所稱的血虛,是指血液灌注不足,導致細胞組織缺血、缺氧,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所致的一種病理狀態。癥狀為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皮膚粗糙、形瘦萎糜、嘴唇淡無血色、頭昏眼花、心慌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脈細無力,以及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期延后或閉經等。這些癥狀雖然是貧血的常見表現,但并非只有貧血才會出現,其他疾病也可出現,所以驗血結果不一定是貧血。
一般認為,引起血虛的病因有脾胃虛弱、飲食不足、失血過多、腎氣虧虛、勞作過度等。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來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功能減弱,精微不足,生化無源,久則出現血虛;飲食數量不足,長期饑餓,氣血生化無源,勢必導致血虛;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腎虛則精少,精虧則血虛;強力勞作能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
西醫說的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的紅細胞、血色素、血細胞比容低于正常人數值。貧血患者在中醫辨證也不一定就是血虛,不少患者屬于氣血兩虛、心脾兩虛、脾氣虛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個別貧血患者還屬于血熱或血淤。當然,也有一部分貧血患者(如某些失血性貧血)辨證就是屬于血虛。
引起貧血病因很多,但大部分為缺鐵性貧血(占30%~40%),其他一部分常見于失血性、外傷性和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性以及腎性、肝性、胃性、多種慢性病等所致的貧血。
防治各有要點
中醫的血虛與西醫的貧血雖癥狀有相似之處,但在臨床辨證診治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談到血虛,必須聯系到氣虛。因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血隨氣行,氣統血,是人體活動的動力,氣與血兩者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氣血通過經絡營養臟腑全身;在病理情況下,氣血亦相互影響,出現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滯血淤等病證,因此,常需采取氣血同治的方法。具體的辨證請參照上表。
貧血的治療,也需看具體情況。如果屬缺鐵性貧血,則以病因治療為基礎,對癥治療為輔,施以鐵制劑(硫酸亞鐵、右旋糖酐鐵、琥珀酸亞鐵)、維生素C、葉酸、中成藥補血劑(如血康、血爾口服液)、促紅細胞生成素、輸血(全血、紅血球、血小板、血漿)等。如果屬失血性、外傷性、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性以及慢性病等所致的貧血,則以激素、免疫制劑、干細胞治療為主或骨髓移植等方法,使病情得以改善或治愈。
【案例】
章某,女,22歲,已婚。患者自述婚前月經正常,婚后因病服藥不慎,導致月經長期失調。初起月經2~3月1次,經量或多或少,一年后閉經,自以為有孕,所以未治。后經檢查診斷為貧血、閉經,但治療無效,遂來我院診治。臨證:面色蒼白萎黃、口唇和指甲蒼白無光、舌質淡白、體大苔白、雙眼瞼蒼白無神、脈細弱無力;血檢,紅細胞、血色素、血細胞比容偏低,白細胞總數和中性偏高;子宮附件彩超無異常。診斷:①原發性不孕,②氣血兩虛,③閉經。
本例婚后月經紊亂(閉經)兩年未孕,后因服藥不慎,導致肝、腎、心等臟腑功能減退,而致氣血兩虛,血氣循行不足,不能濡養全身,以致氣滯血瘀等癥。故本例以調氣精血,益氣養血,安神補心為主,輔以滋陰補腎,活血祛淤之法。方劑:采用人參養榮湯加減。方藥:當歸、白芍、熟地、何首烏、黨參、黃芪、丹參、紅花、澤蘭、甘草等。服上方兩療程(14天)后,病情轉機,失眠、胸悶、心悸、頭昏等癥狀得以改善,月經來潮(色濃量少)。復診后擬“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加味,繼服兩療程,月經按時來潮(色、量、持續時間如常),半年后受孕,生一子。
點評:本案系已婚少婦,由于婚后因病服藥不慎等,導致機體臟腑功能衰弱,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引發了氣血兩虛,氣不統血,血不滋養臟腑而罹病,從而導致氣血兩虧,氣不攝血,氣隨血脫,臨證引發了血淤證(閉經)、月經紊亂(或多或少),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一系列氣血兩虛的癥候群,故采用氣血同治的方法,使其獲效得子。
由上案例可見,血虛與貧血在概念、檢查、診斷、治療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絕不能混為一談。除此之外,兩者在防治方面亦有差異,中醫以營養臟腑與食物補養為主,常用食物有雞、鴨、豬血、豬肝、魚類、瘦肉、紅棗、桂圓、紅糖等;西醫則以基礎治療為主,并加以補血制劑。
有些人過度補鐵,導致腹痛或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若亂服當歸、阿膠一類的補血藥,有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因此,身體不舒服時,不要盲目亂補,一定要正確判斷自己到底是血虛還是貧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