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對成年女兒不放心的母親
一天,電話預約之后,我接待了一位退休老師莫女士的來訪。
莫老師今年50多歲,退休前在一所中學任教。近一年來莫老師情緒低落,一提到女兒就控制不住痛哭流涕,而且不愿見親戚朋友,總感覺丟人。原來,莫老師的獨生女兒曉慧在銀行工作,去年曉慧舅舅家的表兄把一筆錢放在曉慧處,準備存進銀行,可是,曉慧剛好跟男朋友需要一些錢,就沒有將其及時存入,而是挪用了這筆錢。莫老師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一則認為女兒做的事對不起自己的娘家哥哥,二則為女兒擔心,擔心女兒犯更大的錯誤,也認為女兒交的男朋友不可靠。這以后,莫老師一直不愿見娘家人,將近一年沒與自己哥哥來往,情緒憂郁,睡眠不好……說著說著,莫老師又情不自禁地抽泣起來。
莫老師為什么對女兒如此擔心?原來,女兒曉慧從出生后就多病,作為母親莫老師自然對女兒愛護有加,從精力上及經濟上都為女兒付出很多,當然也總希望女兒一切都好。莫老師自己本來就是個要強要面子的人,做事很守規矩。曉慧的爺爺、姑姑都在銀行工作,很有聲望。現在擔心女兒把好傳統丟了,擔心女兒的男友會把她帶壞。莫老師聯想到,這次女兒敢挪用表兄的錢,將來就可能挪用公款,后果不堪設想……
曉慧臨時挪用表兄的錢,當然不應該,但也不算大錯。我與莫老師溝通后,她稍微輕松一些。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建議曉慧一起來訪。
過了幾天,莫老師帶著女兒曉慧來到我的門診。
曉慧23歲,與我交流的態度也很積極。曉慧承認去年做的事不對,但認為這是自己與表兄之間的事,也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已經長大,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認為母親沒有必要這么擔心,很明顯,曉慧身上表現出對母親的逆反心理。我又請莫老師當著女兒的面,把所有憋在心里的話都說出來。莫老師說出了上次談到的擔心,這促使曉慧對母親的心情有所理解。同時,莫老師也體會到女兒已長大,她會對自己的前途負責的,自己不必過分操心。
經過母女的當面溝通,相互多了一些理解,莫老師精神好多了,情緒也平靜多了。
心理把脈:沒有及時進行親子關系調整
表面看來,母親擔心女兒挪用別人的錢款會有道德上的問題,但莫老師為此的極度擔心,實際上卻在反映莫老師與女兒的親子關系問題。
一般說來,親子關系會隨著孩子年齡的遞增及父母本身年齡的增長,經歷幾個不同的階段。即:孩子出生后的斷奶分離階段,童年時期的心理依戀階段,青春期的疏遠獨立階段,結婚后的離別成家階段,父母年老以后的親子關系反轉階段。
可是,在莫老師的心里,對女兒的感覺還停滯在童年階段,把20多歲的女兒還看成一個多病的需要照顧的小女孩,沒有及時地進行親子關系的調整。再加上人到了老年,對事情就容易擔心。如果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就更容易表現為對許多事過分擔憂。此外,莫老師的表現還與她過于自律的性格有關。
于是,我又單獨與莫老師就父母與子女關系問題做了較多的溝通。作為父母,應該讓已經成人的子女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不用過分關心,也不要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子女身上。莫老師的領悟較好,認識到過去對女兒ecQ72frGSopzO84hVCwXSQ==太不放心,現在應該對女兒放手了。認知的轉變讓莫老師的心態也逐漸好起來。
心理處方:學會適應親子關系的轉化
送別莫老師母女之后,我的思索還繼續著。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點啟示是:隨著父母越來越年老,子女越來越長大,人到老年以后,需要很好地適應與已經成人的子女的關系轉化。
那么,作為老年父母,您應該怎樣調整與成年子女的關系呢?
首先,要主動適應從“縱向關系”到“橫向關系”的過渡。
父母進入中老年的時候,子女一般已經進入成人階段,甚至已經結婚成家。由于子女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大人,家長要擺脫以前長者的角色,逐漸放棄大人與孩子之間上下的“縱向關系”,重新建立成人與成人之間平等的“橫向關系”,主動地適應這種過渡。也就是說,要建立一種類似平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保持足夠的獨立性,相互尊重彼此的想法與意見,不要像子女小時那樣仍一味要求他們服從,對他們太多地管束。最好能相互交換意見,相互關照,相互影響。特別在科學與技術非常發達的現代社會里,很多時候您也許要靠子女的幫忙,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的生活呢!
其次,要主動地適應親子之間的“關系倒轉”。
親子之間從“縱向關系”轉到“橫向關系”,親子關系的轉化還沒有停止。等到父母年歲再大些,子女多半都已經進入壯年期,甚至中年期。作為父母,家庭生活中要開始讓子女甚至孫輩來當主角,必要時,還得讓子女替您做重要的決定。到了更加年邁的時候,還得依靠子女來全面照顧。換句話說,年老父母跟成年子女的關系進一步發生了改變,直到最終整個“調個”,這就是親子之間的“關系倒轉”。
隨著這種親子關系的對調,需要老年父母在心理上及時地進行調節,以適應老年生活。比如,在生活各方面可能要依賴子女,還要多聽他們的意見,甚至還可能受子女的一些約束。特別是到了思考與判斷力不如從前,對自己的生活照顧有點困難時,對于如何支配經濟的問題,如何居住的問題,要不要請人來幫忙家事等,都要靠子女操心和安排。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如何既保持長者的尊嚴又接受子女的照顧,往往需要微妙而恰當的心理適應。而且,對于更加年老之后需要完全依賴子女的有關生活問題,還需要趁早作出必要的安排和決定。
最后,在親子關系上還可以發揮“余熱”。
雖然老年父母可能要更多地依賴自己的子女,可您也不要認為自己的人生對子女就沒有意義。作為“過來人”,您還可以把過去的人生經驗提供給子女,幫助子女對生活多一些間接經驗,多一些心理準備。最起碼,您的老年生活經歷,對于不久也將步入中老年階段的子女,也是有益的精神營養。
老年父母們,雖然您在親子關系方面往日的地位不再,但是,子女永遠是您生命的延續,有子女的愛,您的晚年會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