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有著強烈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從事醫學、藥物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其奧秘就在于他遇事必窮究其理,其格物窮理精神異于常人。
旋花湯舒筋活血
李時珍被召進太醫院后,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他還仔細觀察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的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一年后,太醫院再也沒有吸引他的地方了,他借故修改《本草綱目》辭職了。
一天,李時珍投宿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一種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他:“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這種草藥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李時珍記下車夫的話,經過試驗證實,果然有效。原來,這種草藥叫做“鼓子花”,學名“旋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要到生活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巧法試藥性
一次,李時珍發現一本書上說野芋麻葉可以治療淤血癥。他就找了兩杯生豬血來做實驗,第一杯生豬血中放入野芋麻葉的粉末,另一杯則什么都沒有放。過了一會兒,放了野芋麻葉粉末的豬血沒有凝固,而作為參照的那杯卻很快凝固了,野芋麻葉治療淤血的功效得到了初步證實。李時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實驗只是證實野芋麻葉能夠防止凝固,那么,對已經形成的淤血塊,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野芋麻葉粉末加入剛剛凝固的血塊中,血塊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這就進一步證實野芋麻葉還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這個藥理試驗用當代的標準衡量,也是相當有水平的。
另一次,為了檢驗中藥鳳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軟堅”的功效,李時珍將數十粒鳳仙子放入煮魚的沸湯中,并很快將魚撈起,發現魚骨變得酥爛,證實其具有軟堅功效。他還有意識地用搗爛的銀杏清洗布滿油膩的器皿,發現它有清除油膩的功效,因此推斷銀杏入肺可除痰濁。
為蛇寫傳
有一天,李時珍來到蘄州北面的龍峰山,那是出產白花蛇的地方,只聽見捕蛇人一面唱著歌,一面尋找白花蛇的蹤跡。李時珍就跟著他們,決心看個明白。
傳說白花蛇喜歡吃石楠藤的葉,所以有石楠藤的地方,就可能有白花蛇出沒。李時珍就跟著捕蛇人,到處尋找石楠藤。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后,捕捉的方法也很奇特。他們先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對準白花蛇撒去,只見白花蛇像是吃了迷魂藥一般,立刻盤成一團,捕蛇人先用鐵叉壓住蛇頭,然后把蛇捉住吊在樹上,用刀剖腹,挖出內臟,眼看著蛇死了,才將蛇身卷起放在竹簍里,手法干凈利落。
李時珍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認清白花蛇的頭是三角形,口里有四顆毒牙,背上有24個斜方格,腹部有黑色斑紋,和一般無毒蛇大不相同。由于白花蛇是名貴藥材,歷代官吏都以向皇帝進貢為借口,挨戶攤派,逼著民眾上山去捉。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白花蛇,誰叫你能避風邪!州中索爾急如火,縣官派人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因白花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一旦傷人,極易送命。很多人便從蛇販子那里買來交差。
李時珍發現蛇販子的白花蛇與蘄州當地所捉的白花蛇有些差異,便留心察辨,調查以后方知他們的白花蛇是從江西興國的山里逮的,那地方的蛇以食小昆蟲和鼠類為主,且沒有毒。經過比較,兩蛇都是“黑質而白章”,但蘄州蛇肋下有24個斜方格,且比興國蛇稍短小;蘄州蛇死不閉眼,興國蛇死即瞑目;興國蛇雖有除風濕和除筋骨痛的效果,但遠不及蘄州蛇的效果好。此外,興國蛇遍布全國,產量大,而蘄州蛇僅產蘄州,外地很少見到。他把這些鑒別要點寫成了《蘄蛇傳》。從此,中藥材便有“白花蛇”和“蘄蛇”兩種藥名,既方便后世醫生的臨床應用,也避免了大量誤用蘄州“白花蛇”而發生中毒現象。
嚼藥敷蛇咬
一次李時珍挖藥回來,路過一個茶館,就進去歇一歇腳。當時天氣炎熱,茶館里幾個人打著赤膊打紙牌,有一個人靠著墻壁坐著,每次用手指在嘴唇上舔一下唾沫再起牌,他忽然感到背后發癢,就用沾著唾沫的手指去抓癢。一連幾次都是這樣,這個人覺得很怪,打完牌回頭一看,墻壁上有個窟窿,里面有條蛇,蛇頭朝外,已經半死不活了。李時珍把這條蛇翻過來倒過去地看,又看了看那個打牌人的后背,心里就清楚了。
原來打牌人背上發癢是蛇的舌箭在舔,打牌人不斷地用沾著唾沫的手指來抓癢,人的唾沫帶到蛇的嘴里,蛇就快就僵死了。此后,把藥草放在嘴里嚼嚼再敷在蛇咬的地方的治療方法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