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鄉到現在,彈指一揮間40年不動聲色過去了。每當我看到當知青時的一些老照片,就有一種莫名的情緒涌上心頭,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牢牢定格在記憶深處,成為我終身難忘的影印密碼。
第一個“革命化的春節”
那是1972年1月,我由重慶市來到鄰水縣向陽公社大光明七隊落戶,告別熟悉的城市,來到偏僻的山村,由熱鬧的大都市來到孤零零的土墻屋。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由于寂寞而引發內心孤獨,不由得對家鄉親人無限思念,獨自在煤油燈下翻看日歷,期盼春節早日到來,好回到親人身邊。
幾天后,我們接到鎮里通知,號召知青盡量留下來參加鎮宣傳隊文娛演出活動,與貧下中農一起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這個通知來得太突然,正猶豫不定時,鎮宣傳隊隊長找到我,拿出他創作的一個獨幕劇本給我看,并詳細地介紹了劇情,邀請我參加演出。我把劇本看了兩遍,被劇情深深地感動了。話劇反映的是我們大隊年近6旬的老書記彭錦堂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帶領社員戰天斗地,改田換土,經過幾年的大干苦干,把座座荒山改造成良田,創高產、奪豐收,把我們大隊建設成為全鎮先進大隊的動人事跡。
我被推選為支書老伴的扮演者,這下可把我難住了。一個剛下鄉的十七八歲女知青來演50多歲的支書老伴,能演好嗎?但宣傳隊長一直鼓勵我,大家也信任、支持我,被大家的熱情感染,我毅然決定放棄回家過節,參加到演出中去。
離春節不到一個月了,為了把老支書的感人形象搬上舞臺,宣傳大寨精神,鼓舞社員斗志,宣傳隊的隊員們熱情很高,積極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為了讓群眾過好春節,除了獨幕劇外,我們還準備了獨唱、表演唱、京劇選段等節目。
春節那天我們第一次在公社禮堂演出,社員們從四面八方攜兒帶女趕來觀看,人山人海,場面非常壯觀,演出獲得圓滿成功。
春節后,鄰水縣委又組織全縣文藝調演,我們的獨幕劇和京劇選段被選中參加匯報演出。演出結束后,宣傳隊全體同志異常高興,即刻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下鄉第一年,我與山村農民和大批知識青年一起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春節,至今回味無窮。
老支書教我學犁田
立春氣節過后,春寒料峭,路邊的樹枝還沒有發出新芽,人們也沒有脫下棉衣,但勤勞的農民就開始做春耕育秧的準備了。
一天早晨,我正準備出工和大伙去鏟草積肥,只見大隊老支書彭錦堂走到我身邊說:“你戲演得好,愿不愿意跟我學犁田,成為既是搞宣傳的好手又是生產上的能手?”我痛快地答應了。心想,犁田有什么難的?男同志能辦到的女同志照樣能做好。
60歲的老支書挽起褲腿穩穩地下到水田里,我學老支書的樣子往田里伸腿,沒想到腳剛下到田里就被稀泥淹沒到了膝蓋。我沒有站穩,身子一歪往水田里倒去,幸虧老支書一把拉住我。接著,老支書教我怎樣握犁把,怎樣拿牛鞭,怎樣招呼牛走犁道,一犁到了盡頭,怎樣吆喝牛停下并轉身。我學著老支書的樣子,握住犁把,揮著牛鞭,沒走幾步,冰冷的田水就凍得我直打哆嗦,邁不開步子。我好幾次差點跌倒,都是老支書眼明手快,將我扶住。真沒想到犁田還這么難,這么艱辛。幾次堅持,幾次給自己打氣,我艱難地扶著犁把往前移動。
老支書見我吃力的樣子,硬把我扶上田坎,笑著對我說:“你們太年輕,犁田這活是太苦太累了,還是讓我們來吧!”聽著這樸實的語言,看著他犁田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老支書的話語反而激發了我要學會犁田的決心,我再次跳進水田,堅決讓老支書再教教我。在老支書的悉心指導下,我終于掌握住了犁田的要訣,把一行行泥土從底層翻了起來。到中午收工時,我雖然耗盡體力精疲力竭,心里卻異常高興。
秋收時節,我看到田土里黃澄澄的谷穗,吃著自己種出來的香噴噴的新米,感到格外踏實。正是因為春天辛勤耕耘,才換來秋天豐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犁田,我看到了老農民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精神,也真正體會到勞動創造價值的快樂。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每當我看到這張發黃的照片,就想起當年老支書教我犁田和農村生活的種種場景,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作者系當時重慶25中知青,1972年落戶在四川鄰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