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今年93歲了,雖然一生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卻耳不聾,眼不花,背不駝,是我們村里的第一壽星。那么,母親的長壽之道是什么呢?
首先應該是與人為善。母親在處理鄰里家庭關系上信奉“和為貴,善為美”的原則,從不計較恩怨得失。從我記事起,左鄰右舍的一些婦人,常為芝麻大點的事而打罵,扯著嗓子,從村東罵到村西,傷神又傷心。可我從沒見過母親對誰紅過臉,更不用說吵架罵人了。有時我和別家的小孩吵嘴打架,母親總是先將我責罵一番,寧可把過錯攬過來也不愿把事態擴大。見她一副息事寧人的態度,原本可能升級的矛盾也就被巧妙地化解了。當然,鄰居有事,母親從來都是不辭辛苦地加以援手。有一年冬天,鄰居家本來打算腌咸菜,可兒媳早產了,他們急著趕到城里去照顧,母親就把這事攬在自己身上,忙了一整天,幫他們把所有的菜都弄好,自己的手卻凍裂了。
這么一個與世無爭、心胸開朗、以善養心的母親,她能不長壽嗎?
母親的長壽還應該歸功于其飲食習慣。從舊社會到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新時代,母親見證了近百年的歷史變遷,無論是受苦受難、缺吃少穿,還是今天的小康生活,她都是粗茶淡飯,隨遇而安。如今生活富裕,她仍然離不開紅薯、玉米、南瓜等食物,對大魚大肉敬而遠之。到了晚年,母親每日的食譜中都有一樣不可缺少的傳統面食,叫“鍋出溜”,就是將面粉摻兩個雞蛋,兌水攪拌成面糊,將面糊倒在燒熱的鍋底上,當面糊煎成半熟起泡時,加少量水煮熟。這種面食,味鮮可口,既營養又易消化。
熱愛勞動也是母親獲得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母親年輕時,莊稼活是把好手,犁田耙地,打場曬糧,興修水利,樣樣沖鋒在前。記得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年,家中喜獲豐收,母親高興得不顧60多歲的年紀,親自上陣玩了一把揚場表演,那眼神,那身影,每招每式都瀟灑自如。現在,母親還不時地下田干活,種點蔬菜,趕雞放羊,看護莊稼。母親說,這是鍛煉的好機會。去年她種的南瓜,一下子結了30多個,又圓又大,十分喜人,我們全家足足享用了半年。
母親不識字,也沒有太多用腦的地方,唯一的健腦娛樂活動,就是和村里老人打牌。她們打那種叫“雀紙牌”,比點大小即可,兩人也能玩,三人也能耍。有時他們還會帶上幾毛錢作為“賭資”,以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母親的牌友們很精于算計,每盤牌輸贏了多少都很計較,倒是母親大大咧咧,裝糊涂,時常讓他們占點小便宜。
去年春節,我們將母親接到城里居住,剛來時,她對那些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還覺得新鮮,可不到半個月,她就開始說頭暈,報怨一天到晚像關在籠子里一樣,也沒有人說說話,打打牌,非鬧著回鄉下去。我理解母親的心情,就把她送回老家。過些天,我打電話詢問母親,頭還暈嗎?她在電話那頭爽朗地笑了:“不暈了,一打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