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五條”及細則的沖擊殺傷力巨大,源自一些超出市場預期之外的因素。
一、其細則公布的時間提前。當下全國兩會正在召開,特別是政府換屆,新老交替的重要時刻。但“國五條”及細則提前10天、與延后10天再公布,會有很大的差異嗎?尤其是,“國五條”與其細則兩者之間公布的前后時間,僅相隔8天。對此的合理解釋,只可能是國內房價上漲的迅猛勢頭,似乎再到危險和麻煩的地步,或者是到了監管部門難以忍受的程度。
二、事實上,歷次所有“國N條”,都是基于“房價上漲過快”這個最大原因和前提所制定。但遍查所有的“國N條”以及各地的調控具體規定,皆不見究竟什么標準的漲幅,才屬于“房價上漲過快?”那么,政策制定者、執行者,開發商和樓市的買賣雙方,還有更多的圍觀評論者,到底應該依據什么標準來判斷市場呢?今次的“國五條”及細則,對此依然語焉不詳。與其說這是一個意外,還不如說是有意模糊為之更準確。
三、今次“國五條”細則與以往其他“國N條”的主要差別就是,1、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貸款利率以及擴大限購城市范圍;2、明確賣房者按所得計征20%的個人所得稅。后者其實是一個既有的舊政策,只是之前的規定與各地的執行和掌握或有差異。
四、對大中城市房產信息聯網及查詢、這個被市場高度關注和敏感的問題,“國五條”及細則只有一句話:“要大力推進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
進一步講,新“國五條”對市場最具震撼力和殺傷力的辣招,就是明確二手房轉讓,要對其收入所得,課以20%的個人所得稅。于是,從上周六迄今,國內一、二線城市的二手房過戶,驟然呈現井噴及爆棚盛況。辦理二手單位過戶的人群至少比平時翻了3至5倍,甚至更多。簡言之,買賣雙方都不愿承擔,因“國五條”新規定而硬生生多出來這20%的交易成本;都要搶在新規定落地前,完成買賣過戶的手續。
但坦率講,對二手房轉讓征收20%的個稅并非新招,而是一瓶舊酒。因為國內全面實行住宅商品化和市場化,是在1997前后的事。之前城里人的住房絕大多數都是依靠所在單位的福利分房(產權并不屬于住戶所有)。從那時起,住宅的市場化,必然會有買方和賣方,也必然會有買賣差價和資本利得。
但根據國內的《個人所得稅法》(最早于1980年9月10日獲全國人大通過,后經多次修訂),加上其細則和其他一些征稅規定,早就在對這些收入課稅,只是各省市的具體執行和掌握程度差別甚大。于是,國稅總局在2006年7月18日,專門發布國稅發[2006]108號文件(以下簡稱108號文),對此事作統一規定。
108號文的規定分為兩種情況,1、核查征收;2、核定征收。前者是指:允許從其轉收入中“減除房屋原值、轉讓住房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及有關合理費用”。其中,“房屋原值”具體分為;商品房、自建住房、經濟適用房、已購公有住房和城鎮拆遷安置住房五種情況。
108號文還有兩條免征優惠:1、出售自有住房并擬在現住房出售1年內按市場價重新購房的;2、對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的。
本欄以為,“國五條”及細則并未否定108號文件,即后者的豁免條件應該繼續有效。但新“國五條”規定,“房屋登記等歷史信息能核實房屋原值的,應依法嚴格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這意味著絕大多賣房人須要按20%征收個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