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是以速度見長的,不僅創造了歷史之最,還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新出現的城市群建設,更將城與城的邊緣模糊化,形成了更大規模的隱形城市地帶。但是,當“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城市,發現了這樣一些現象——
房子越來越貴,空置率越來越高。2010年,全國待售商品房面積為1.91億平方米。河北占地面積達2.5萬畝的“京津新城”,如今建成已經三年,入住率卻只有10%。
道路越修越寬,擁堵越演越烈。為拓寬道路不惜砍樹拆房,但當今中國城市,早晚高峰期出現的擁堵已經常態化,節假日出行車輛使公路變成停車場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
綠色越來越少,霧霾越來越多。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下,城市猶如企業,其主要目的是運營和產出。于是,樓群取代了樹林,道路硬化了草坪。城市很難再依靠自然存在的樹木和花草來降噪降塵,置換新鮮空氣,密集的建筑和車輛產生的廢氣排放還形成了熱島效應,造成不少城市常年處在陰霾的包裹之中。
應該說,片面追求高速度,帶來的美好只能是表面和短暫的。要使我們的城市有質量地提升,科學發展才是根本。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漸進的。所謂“漸進”是與“冒進”相對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說,目前建筑領域出現的高空置率,也與冒進式發展不無關系。城市建設不是為了攀比,而應考慮當地的現實需求,根據當地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在充分利用城市資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均衡的。所謂“均衡”是與“失衡”相對的概念。在城市建設中,任何一種建設的失衡都與短期行為有關。比如,交通擁堵就是車輛增速與道路發展失衡的結果。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發展公共交通與拓展道路。但是,為了體現發展效果,不少城市只采取了拓展道路的辦法,不僅導致了道路越修越寬,擁堵越演越烈的后果,大面積的硬化路面還造成了新的失衡——阻斷了雨水下滲的通道。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綠色的。在一味追求速度的建設中,不少城市連色彩可能給城市帶來怎樣的影響都無暇顧及了。現代科學認為,綠色是生命之色,是體現城市宜居程度的根本性指標。尤其是高大型樹木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其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空氣質量。
如何使建造的城市不是“容器”,不是“帝國”,擺脫“高物質,低層次”的局限,成為可以詩意棲居的“家園”,必須有“思”的介入。